分享到: | 更多 |
自打有媒体曝出从市场上买了8份草莓,“检测出乙草胺超标”后,“草莓吃多了容易致癌”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4月30日,北京市食安委发布消息,在北京市开展的全范围抽检中,抽取的175个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北京市农业局也在昌平区多个草莓大棚抽取了10多斤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将于近日对外公布。江苏、湖南、陕西等地也相继对当地草莓进行了抽检,结果均显示无乙草胺残留。
道理越辩越明。“草莓是否有毒”并非晦涩难懂,其间的常识在之前已有所普及。一是“检出农药残留”跟“危害健康”并非一回事,二是“有多少种农药”跟“有害剂量”也不能划等号。是农药并非有毒,有残留并非一定危害健康,再加上使用环节的“去毒化”,都足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何况,草莓的种植已形成体系,既然之前没有出现中毒现象,那么现在谈其有毒则会存在“以偏概全”的误解,并对整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危害。
高频率的抽样检测和专家解释,对于缓解公众恐慌自然有所帮助,对化解“草莓危机”也大有裨益。不过,监管层面必须认识到,“草莓是否有毒”表面上是常识不足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公众对食品安全缺乏信心,从而引发“谈之色变”的焦虑。
其实,“草莓是否有毒”的背后,是“农药超标”状况相对严重的行业现状,而监管似乎有待完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今年1月公布了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菜篮子”的最新调查结果,调查报告显示,北京40%的样品含有5种以上农药残留,油麦菜更是检出16种农药,农药残留问题已成为大家目前最担忧的问题。
一个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农药使用量较大,但农药残留标准低、范围窄、强制措施不足,导致农产品的安全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更为重要的是,在“小而散”的传统种植模式下,缺乏科学和合理施药的农户,其种植的产品或许危害最大,却又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诸多环节中,还缺少一道真正的把关程序。
食品安全源头的孱弱、“草莓是否有毒”的焦虑,不能仅靠一两次常识性普及就能化解。如果不能看到并真正解决问题,那么以“科学素养不足”为表象的信任鸿沟,就难以得到弥合。
买蛇放生 2012-06-06 |
王云帆:唐慧胜诉是监督公权的胜利 2013-07-16 |
“以房养老”必须满足四大前提 2013-09-16 |
权力利他,拼车合法? 2014-01-02 |
预防近视,课桌装栏杆? 2014-02-24 |
吐槽作文题年度欢乐宴 2014-06-09 |
把关切记要严格 2014-06-20 |
快评论 2014-07-08 |
废墟涂鸦不能一拆了之 2015-01-26 |
延长春节假期有无必要 2015-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