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问题疫苗事件既要查处,也需反思
单仁平
//www.workercn.cn2016-03-23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山东省问题疫苗事件进一步发酵,在一些婴幼儿及少年的家长中引起强烈不安。22日一篇3年前的记者调查报道“疫苗之殇”和另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疫苗之殇’切莫弄假成真”同时火爆互联网,都引来大量支持者,但也让很多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新华社21日晚间发布消息,食药监总局、公安部、国家卫计委三部门发布联合通知,要求各地做好涉案产品处置和案件查办工作,严肃追责查处。22日的消息显示,最高检已将此案作为挂牌督办案件。

  然而舆论一时恐难平息,人们的不安乃至部分人的恐慌也大概做不到迅速消除。这样的情绪应当得到理解,它们未必符合理性的标准,但却很真实,是社会管理者必须面对、正视的。

  当下一些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表达对国产疫苗的不信任,主张有条件的应带孩子去香港或国外接种疫苗。但除了少数家庭可以真那么做,多数人恐怕只能以此发泄一下焦虑,最终还得依靠国内疫苗接种体系。

  这起疫苗重案最早于2015年4月被执法部门查出,但事情直到今年2月才被全国性大媒体突出报道出来。接下来的后续报道显示,那批价值5.7亿元的疫苗共销往18省市,而对它们的追回以及已被使用情况等进一步细节则至今不清楚。很多这期间接种过疫苗孩子的家长感到不踏实,一些冲动乃至激进的质问得到响应也就很难免了。

  整个事件的发酵过程的确值得反思。无论事件处理还是相关报道都显然有比实际节奏加快的空间,几个部门近日针对实际情况发了督促工作的通知,但应当说那些通知对公众来说还不够解渴。它们更多是对所属部门的工作要求,虽经报道,但对公众关切的针对性回应不足。这个时候大概应有几个部门了解情况的官员举行联合记者会,直接回答舆论最急迫了解的问题。

  几乎可以肯定,社会上围绕问题疫苗的不安乃至惊慌有些过度,这往往是出现此类食药安全事件时的规律。解决这一问题依靠舆论的自身调节是做不到的,只有政府方面采取精准的补救措施才可能实现。

  按道理说这起问题疫苗事件不应该有当前的发酵程度,官方接下来应当做的是,一要切实控制、消除这批疫苗的实际损害,完成相应的追责和依法惩处,推动健全监管体系。二是要让公众相信整个处理过程的真实性,恢复人们对国内疫苗可靠性的信心。

  这时候恐怕需要有具体的官员协同专业人士站出来,以他们的真诚、责任感带动舆论,使政府全面认真处理此事的决心具象化,因为机构和通知对公众来说毕竟有些笼统。让“机构”与“舆论”的互动变成人与人的直接沟通,效果可能更好。

  令我们非常高兴的是,在本文于昨晚已写就、报纸即将付印时,中国政府网在约23点发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严肃问责,绝不姑息。我们相信,李总理出面表态做批示将带来重大鼓舞,这起事件很可能迎来转折点。李总理给相关的官员们做出了榜样。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这些年的长足进步有目共睹,中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然而富裕起来的中国社会形成越来越庞大的中产阶层,他们对安全的关切正历史性地朝着发达社会的标准逐渐看齐,从而使社会治理感受到“永远差那么一步”的压力。

  各种抱怨注定会层出不穷,好了人们会要求更好。政府方面或许不需对舆论的这些“消极面”过于担心,它们其实也是中国社会积极和有进取心的表现。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从来都问题丛生,但与外部大多数社会不同的是,隔几年回头一看,我们总会发现自己前进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