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吐槽”已经成了人们参与公共话题讨论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多是动不动就“吐槽”的人。对于动不动就“吐槽”的人,43.1%的受访者表示反感,仅5.3%的受访者表示欣赏。72.1%的受访者希望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听到更多理性声音,看到更多建设性意见。(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吐槽”作为一种直接的意见表达方式,不管是在虚拟的网络上,还是在纷繁的现实里,它都能够以其“去中心化、碎片化”的独有特点获得大众的强烈认同,这是当下社会吐槽现象备受追捧的现实根基。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却是这类吐槽带来的诸多问题。那些不加思考的吐槽,廉价愤怒的吐槽,除了能让个体表达暂时的愤怒外,对于社会的发展、诸多问题的解决却没有多大意义。
诚如调查所呈现的那样,对于这样的意见表达,我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却很难通过统一的标准对这样的现象作一个孰优孰劣的判断,也很难用规训的方法去要求民众怎样做,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这一社会现象中,去观察它所投射出来的僵硬现实,并由此去观察这个现象中的自己。
吐槽之所以会被追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摆脱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通过或幽默、或愤怒的简单语言实现了个体情感的表达。在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吐槽其实可以看作是民间对现实社会的另类述说,在特定的时候,它也的确能起到宣泄情绪、表达愤怒的作用。但当大多数人都奉行这样的表达规则时,吐槽便难免会异化成一种廉价的愤怒。从表面上看,这样的愤怒其实也没什么大错,但要看到的是,当大多数民众都乐于通过这一简单方式去呈现自我的情绪时,实证精神便会抛诸脑后,而那些有助于公共事件最终解决的“好声音”便会被随之埋没,这是吐槽现象给当下带来的最大风险。
民众为何倾心于这类不假思索的吐槽,其原因可能是多元化的,比如来自生活的压力、社会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这样的吐槽是个体塑造正义感的有效方法。当吐槽的大军隐身于集体之中时,义正言辞的廉价愤怒便会成为吐槽的最佳形式,因为这样的形式既省去了论证的辛苦,又让人颇有安全感,还可以让人在瞬间占领道德制高地。
更为难堪的是,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这类廉价的吐槽也更容易被娱乐元素所解构,较之于对问题真相的挖掘和解决办法的提出,民众更喜欢在言语表达的快感中寻求那意想不到的刺激。试想,这种娱乐化和碎片化的吐槽,除了能制造暂时的舆论狂欢外,对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当这样的现实投射落到我们身上时,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了。究竟是为了表达的快感去追随那些脱口而出的吐槽,还是回归理性,回到公民个体责任,或许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了那个真实的自己,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吴龙贵:南科大“准生”能否改变教育未来 2011-01-18 |
医不过二代,自我救赎? 2013-10-28 |
黄金新娘子为何引争议 2014-05-27 |
广州日报:故宫文创“脑洞大开”让文化更生动 2014-10-24 |
刘雪松:“二胡书记”是怎么拉倒的 2014-12-01 |
刘建国:不妨打通公车监督最后一公里 2014-12-11 |
中国青年报:别靠“美国人也乱扔垃圾”滋养... 2015-01-06 |
如何对待“吐槽者”是社会风向标 2015-05-19 |
王志顺:不必对胸模冠军的假胸耿耿于怀 2015-08-24 |
王红一:植入式广告有待规范 2015-09-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