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城市“新蓝领”需要包容的生存环境
吴学安
//www.workercn.cn2016-11-01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赶集网与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联合发布了《95后新蓝领现状报告》,报告显示,95后新蓝领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是高中水平,收入水平整体较低,平均薪资为3417元,工作强度却整体偏大,基础福利待遇不完善,多数不满现状,创业意愿强。在城市中生活的他们多数选择蜗居,在日益攀高的生活成本面前,承受着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此前,由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蚂蚁金服商学院、清研智库三方共同完成的《新蓝领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首次系统揭示了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财商现状。这项调查显示,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的“新蓝领”阶层花钱高度有计划,远超他们同龄的大学生群体。同时,他们也渴望接触财商教育,提升自己的“理财知识和技巧”,这些特征凸显新蓝领阶层对融入城市、尽快“市民化”的诉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已不再是稀罕事,他们游走在城市的各个服务行业,提供家政、快递、维修、美容、保险经纪等生活服务;有别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远离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有一技之长,能解决城市生活各种现实需求;他们年轻有活力,热爱城市生活,同时又期望改变城市底层劳动者的身份。然而,大批的新蓝领涌入城市打工,为城市带来效益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令人担忧。

  根据天猫商城的调查,城市“新蓝领”与城市白领消费能力相当,且在3C(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新蓝领”消费需求更旺。他们月收入在4000至8000元之间。尽管收入高于一般打工者的城市“新蓝领”被视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后备军,但因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不能享有和市民同等的地位,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

  对于大多数户籍并不在城市的“新蓝领”来说,匹敌白领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像白领那样享受城市生活。因缺乏社会保障,他们总感觉自己是城市里的“漂一族”。一方面,新蓝领处于社会的底层,工作性质本身导致劳动时间长,强度大,城市不能没有这些新蓝领的艰辛付出,但进入城市也意味着新蓝领就被席卷进城市生活的风暴之中,即便不是新蓝领,也存在“房奴”与“孩奴”,更何况无依无靠的新蓝领,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资源,只能用辛劳的工作换取回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参与到这场“拼娃”大战中,不是他们所想,而是压力所迫。

  与城市白领、公务员甚至国企员工相比,“新蓝领”获取的资源更少,“往上爬”的通道更窄。一方面,当“新蓝领”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排斥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一些“新蓝领”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在收入增长乏力、上升通道不畅、正向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工作心生厌倦,丧失积极性和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长此以往,这或将导致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新蓝领群体日益崛起并成为职场中不可小觑的力量。对于这股力量我们要予以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扎根了,我们的经济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没有户口,没有住房,没有知心朋友,甚至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使他们放弃在城市拼搏选择归乡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城市的生存压力,而是未来进入更高生活水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虽说“新蓝领”在城市生活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地多挣钱,改善生活质量,但往往得从事劳动强度大、精神压力突出的工作,这让新蓝领们身心交瘁,疲于奔命。

  因此,城市要加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在为新市民解压时,率先考虑到压力最大的人群,就应该是新蓝领群体,特别是在对“新蓝领”养老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增加必要的投入,使得“新蓝领”在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多省点心,尽量减少他们的体力和精神透支,这样的城市才更具包容精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