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诊所设置“新标”为基层医疗发展“清障”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www.workercn.cn2017-11-02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藩篱,纾解阻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推进的社会办医进入难、限制多、空间小等一系列问题

  鼓励多元化办医,满足群众多层次就医需求,深圳开放办医的步伐越迈越大。继近年来放开新增医疗机构审批数量、距离限制,简化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等一系列新政策出台后,深圳又一次在全国率先“吃螃蟹”。《深圳市诊所设置标准(试行)》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人、财、物等方面进一步放宽诊所准入要求,今后,在深圳办诊所不再是医生的“专属”。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行的国家《诊所基本标准》已不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多层次就医需求,与我市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不相匹配。基于这些现实考量,深圳因时制宜,制定了这一符合我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的诊所设置标准。标准的出台,将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藩篱,纾解阻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推进的社会办医进入难、限制多、空间小等一系列问题。

  “新标”明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均可申办诊所”,这与之前“诊所只能由执业五年以上的医师举办”的要求相比,大大放宽了举办诊所的准入条件,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以往,开办诊所的门槛很高,成了医疗可及性“最后一公里”的一道路障。医生大多在医疗机构工作,社会上具备医生资质的人本来就少,再加上他们中间有办诊所意愿的人不多,即使有意愿,也可能因为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而放弃。加之,社会资本长期被“拒之门外”,诊所的数量一直难以有较大数量的增加。准入源头“卡壳”,导致基层诊所发展缓慢,难以满足民众多层次就医需求。“新标”在诊所举办人员范围上“扩容”,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一来,举办诊所的资金来源就更广了,无论对于医疗行业的医生、创业投资者,还是对民众来说,都是一大利好。

  “新标”删除了原国家标准中要求注册资金到位的规定,给申办诊所的主体在资金上“松了绑”,无需再占用大量资金,可以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从而降低开办诊所的成本。在“物”上的福利,“新标”提出,诸如化验室、药房设施等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实现。这些对小诊所来说不仅节约了医疗机构的场地面积,还减少了人力物力以及管理上的投入。可以预见,在多重利好之下,社会资本的进入意愿将会大大增强,助推医疗重心下移,将优质的诊疗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

  与人、财、物上的“松”相对应的,是监管上的“紧”。降低准入门槛,更加重视过程监管,是当前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这既是对患者的保护,也是对社会办医的有力支持。“新标”对诊所采取“宽进严管”措施,实行“1+8”长效医疗监管机制,将所有诊所纳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推动诊所标准化建设。诊所及医师的不良执业行为将记入其诚信档案。与此同时,深圳还将引进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每年对诊所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估,并面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以确保诊所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新标”进一步打开了社会办医的渠道,促进多元化办医,推动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既可以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优化结构,满足多元化需求,也可以发挥社会办医疗机构机制灵活的优势,对公立医院改革形成倒逼效应,激发医改活力,促进我市医疗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