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王若辰:专业热度不应仅由薪资决定
//www.workercn.cn2015-05-26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高考日益临近,很多家庭开始讨论填报志愿的事。据我了解,计算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金融学、法学、行政管理等传统热门专业,依旧很受欢迎;哲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则很冷清,有些考生仅将它们当作考进重点高校的权宜之计。

  深度的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专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和实际需要。专业本无冷热,何以出现冰火两重天?静思之,答案很简单:决定专业“温度”的,是其毕业生就业面的“宽度”和就业薪资的“高度”。

  现如今,社会评判一个专业的优劣,是以该专业的就业能力以及变现能力为衡量标准的。上网查看各类专业的情况,能够看到铺天盖地的盘点:就业面最宽泛的十大专业、最有“钱途”的十大专业、没毕业就被“预订”的十大专业、各专业之就业“英雄榜”……然而,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所言,除了专科学校旨在培养专门人才外,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从来就不应以就业为导向来办专业。

  扪心自问,我们寒窗十余载的学习、深造,难道只是为了就业?促使我们增长知识的动力,只是去谋取一个用以生存的饭碗?除了“光鲜地生存”,我们再也不对其他方面有兴趣?也许我们一直以来都颠倒了先后次序:学习应以志为先,因志趣选择专业,志趣在兹,必然念兹,自然学有所成。有所成便有所用,到时所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生存手段这样的物质价值,更是增进了人类知识、发展了自身志趣这样的精神价值。因此可以说,学不以致“用”,“用”应为水到渠成。

  专业的“冰火两重天”,显示出人们对专业变现能力预判,还说明当今社会依然将各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这种对行业的或拜倒或歧视,最终又加剧了人才资源在行业间的非优化配置。

  哲学使人通透,古代汉语使人博大,古生物学蕴含着生物进化与自然演变的原理,这些被视为“冷门”的专业也有大学问。我们应该如何颂其功伟,又如何斥其无用?又是一年高考时,多少学子能守住自己的“志”、实现自己的“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