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杨朝清:昔日高考受益者为何会沦为“枪手”?
//www.workercn.cn2015-06-08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日前,记者卧底一个高考替考组织,湖北高校多名大学生加入,试图通过充当“枪手”牟利。据了解,像武汉一些“985”、“211”高校,考上的话,最低层级的枪手也能拿到七八万到十几万报酬。记者已向当地警方报案。(6月7日《南方都市报》)

  在武汉几所重点高校,“枪手”招募广告屡见不鲜。不论是自考,还是英语四六级,抑或高考,替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链条。高考替考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就在于与其他考试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更大。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化手段,承载着公众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厚重期望;一旦机会平等得不到保障和捍卫,高考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收买“枪手”的买家和“枪手”互惠互利,却破坏了教育公平,损伤了高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替考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催生“劣币驱逐良币”,让一些考生通过作伪的手段获取了他原本得不到的教育机会,而让其他遵守高考纪律的考生遭遇利益剥夺和情感伤害。此外,替考切割了高考的公信力,进一步加剧了“信任荒”。

  昔日的高考考生,今日的 “枪手”,这样的角色反差和底线失守,让人痛心不已。面对“枪手”招募广告,少数大学生为什么会“集体沦陷”?大学生利用考试技能“寻租”,源于制度敬畏和规则意识的淡漠,源于对公平正义缺乏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一旦有机会利用制度和监督漏洞牟利,就将公平正义抛在脑后。

  “枪手”要得到学生家长和替考组织者的信任,首先自己还要有一个让人信服的高考成绩。换言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这些“枪手”大都取得过不俗的成绩,进入了一所比较理想的高校。作为高考制度的受益者,“枪手”理应明白高考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加速社会流动的重要意味,为何还要铤而走险地破坏曾经给自己带来希望和光亮的高考?

  大学生在成为“枪手”之前,会有一个反复比较、左右权衡的理性选择过程。从成本上看,现行法律规范对替考处罚涉及不多、力度不够导致违约成本过低;从收益上看,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的收入,对于大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更为关键的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大学生心甘情愿沦为“枪手”,根源于价值追求的错位和迷失。

  不论是试图迅速获取财富的投机心理,还是“破窗效应”下的跟风、从众心态,抑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与冷漠,当大学生可以为自己的失范行为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替考也就逐渐产生了。如果大学生不能在是非对错上建立有效的隔离带,替考的非正义性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枪手”的出现就难以避免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