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叶 泉:当心热点新闻背后的谣言推手
//www.workercn.cn2015-05-29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说每一次网络舆情危机对执法者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对国家民族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都是一次破坏性强大的海啸的话,那谣言就是煽起海啸的那对蝴蝶之翼

  据新华社报道,5月20日因扰乱单位秩序、公然侮辱他人被江西公安机关行政拘留的吴淦(网名“超级低俗屠夫”),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诽谤罪,5月27日被福建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从行政拘留到刑事拘留,这说明公安机关对吴淦行为性质的判断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从治安问题上升为刑事犯罪。事实上,吴淦走到这一步,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的“并不出乎意料”。说起吴淦可能没人知道,但提到“屠夫”大多数网友都会有印象,他最擅长的就是对网络热点新闻造谣,而早在2007年的邓玉娇案中他就已经在网络江湖“一战成名”了。

  邓玉娇案应该算是我国最早的一起网络舆情案件。这个案子最大的特点是在办案过程中,司法机关尚未得出结论,网络舆论就在谣言的搅动下,先行开启了审判模式。而“屠夫”就是此案主要造谣者之一。此后,屠夫开始“转战”全国各地,很多真假难辨的网络热点新闻背后都有他的影子,最近的一次就是庆安枪击案。

  此次,公安机关以涉嫌寻衅滋事罪、诽谤罪刑拘吴淦,依据的是我国刑法和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吴淦被刑拘一事提醒着我们要当心热点新闻背后的谣言推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政府依法治理网络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司法机关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也在不断升级。但网络谣言并没有完全禁绝,还在以各种形式扰乱着公众的视听,一些网络谣言的破坏力反而更强了。可以说,很多网络热点新闻背后,都有谣言在潜伏。

  这几天,一度引动网络舆情的“山西警察打死讨薪女农民工”案,正在审理过程中。在法庭上,王文军的辩护律师对其作了无罪辩护。王文军是否有罪需要法院来认定,但这个案子的起点就是一个谣言,死者周秀云并非讨薪者,起因也不是农民工讨薪,而是一起普通的治安案件。

  庆安枪击案与山西这个案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传言中死者的上访者身份是推动网络舆情的关键。但事实证明,死者徐纯合并非上访者,事件的缘起也不是因为徐纯合上访受阻。

  无论是讨薪,还是上访,都是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的敏感词汇,也都是案件引发网络舆情的关键点,正是因为这两个词让事件的性质甚至是非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警察依法执法变成了地方不择手段的维稳,从警察出警中的意外事故上升到了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方式的高度。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谣言才是这两起案子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真正诱因。

  如果说每一次网络舆情危机对执法者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对国家民族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都是一次破坏性强大的海啸的话,那谣言就是煽起海啸的那对蝴蝶之翼。不能轻视网络谣言对整个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的破坏性作用。

  对各级政府来讲,应对网络谣言要成为基本功,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还原真相是十分必要的,任何的犹豫、推诿、等待,都会失去争取舆论的最佳时机,舆论场也是战场,只有最先抢占先机,才不会导致最后陷入危机。

  对司法机关来讲,打击网络谣言要有主动性和敏感性。打击网络谣言,司法机关执法不缺法律依据,但是可能缺少对此类案件的适应性。网络谣言随时出现,且不断变化,不能指望运动式治理。既然现在很多网络热点新闻背后都有网络谣言在潜伏,那么随时发现线索,及时分析评估那些具有恶意和伤害性的谣言,也应该成为司法机关的工作常态。

  而对普通网民来讲,除了那些“装睡不醒”者以外,大多数都是网络谣言的受害者,每一次被网络谣言欺骗的经历无疑都是对个人智商与判断能力的一次嘲笑。那么,提升对谣言的辨识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也应该是当代网民的自我修养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