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剑指研究所、国企的人才机制和低效。27日下午,张小平原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小平个人的离职不存在影响研发任务的问题,但是研究机构也会反思如何留下更多的人才。27日夜,当事研究所发布情况说明,承认在劳动仲裁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9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俗话说“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因为一个科研骨干张小平的离职,就导致工作没法开展,影响我国的登月计划,这样的说法确实有点夸张,让人难以相信。但这种说法不是网友捏造的,而是作为国企科研机构航天六院十一所自己在提供给仲裁部门的材料里的说法。从这个角度说,网友夸大其词的说张小平离职能直接影响我国登月计划,不要怪被网友利用和炒作,而应当反省自己在提供材料时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航天科研人才张小平从航天六院十一所离职,究竟是按照法定程序的正常离职跳槽,还是擅自离职,我们不能偏信其中任何一方自言自语的说法。而且,张小平离职纠纷既然已经进入了法律程序,那么就交由仲裁部门依法处理,在网上进行炒作或者发红头文件都毫无意义。更何况,当一个人去意已决,任何挽回的努力其实都无济于事,就算拉回了人也拉不回安心工作的心。
但是,不管张小平是擅自离职,还是正常离职,这都不是个例,张小平离职只是目前我国航天人才流失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早在去年发生火箭发射失败事故之后,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国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失,既包括国有航天企业、国立航天科研机构人才交流到民营航天企业,也包括我国航天人才流失到国外。如果说一个张小平离职,不会影响工作的开展,但一群张小平的离职,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工作的开展,不利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国有航天企业的发展(但有利于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这就不是危言耸听,这已经成为客观事实。
国有航天企业、国立航天科研机构骨干人才大规模流失,归根结底,其实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待遇相对较低。他们的收入不仅远远低于民营企业提供的同等岗位的待遇报酬,而且与科研人员的付出严重不匹配,性价比太低,让人难以接受、难以承受。尤其是在高房价、高物价的今天,不管是要留住航天人才,还是其他领域科研人才,不能只讲情怀和奉献,必须要给他们提供合理的报酬。否则,无法让科研人员享有尊严的生活。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国立科研机构管理机制的行政化、衙门化、“官本位”弊病,严重打击了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激情和动力。科研资源分配向级别高、职称高的科研人员倾斜,而且,年轻科研人员好不容易做点出科研成绩往往又算在领导的头上,导致年轻的科研人员很难出人头地,需要慢慢熬日子、耗时间。
笔者以为,不管张小平离职事件最后如何处理,这都警示我国国有航天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尤其是航天部门,既需要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缩小与民营企业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也要改革管理体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更舒适更干净的科研工作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动力。科研机构培养出一个人才不容易,科研机构的发展更需要广大科研人才的支持,科研机构管理者需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吸引和留住人才,而不是变相“赶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