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荣,男,1986年出生于江西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宜黄县理科高考状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设计专业,肄业。截至2018年8月,杨仁荣与家人失联9年。”这是百度百科词条“杨仁荣”中的一段话。这个词条最早创建于2009年,终于在今年更新了内容。今年8月,杨母被诊断出癌症,她向媒体求助,希望走之前能再看儿子一眼,看到报道的杨仁荣终于拨通了家人的电话。
8月31日的《中国青年报》刊登了杨仁荣的自述——《为什么九年不回家》。他在自述中说,“我想成功。毕业后,社会评判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从学习变成了物质,说一些虚的根本没用。我觉得压力很大,来自父母、亲戚和社会,这是我不想承受的。一开始,不跟家里联系只是出于偶然……再到后来,我已经不敢面对家人了。”
他的这篇自述,反映出他一直纠结在“空想”和“成功学”之中,对自我缺乏清晰的认识,也没有明确的学业或者职业发展目标。他站在“成功学”角度,渴望一夜致富,但又觉得大学所学没有意义,且瞧不起庸俗的现实生活。这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
杨仁荣在自述中说,“我最终的理想是当一个物理学家”。他不喜欢所学的飞行设计专业,而喜欢理论物理这种比较虚一点的东西,“大学四年,我几乎没去听过专业课,作业也不写”,“毕业前有门物理实验没去考,最后是肄业”。他可能把自己不认真学习归结为选错了专业,但有当物理学家理想的学生,物理实验却不去考,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他的理想是当物理学家呢——即便有这样的理想,恐怕也只能算是一种“空想”吧。
不切实际的“空想”和一夜致富的“成功学”,是我国不少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时很容易存在的问题。当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没能实现“一夜致富”之后,他们往往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把问题推给自己的家庭或外部环境,选择逃避。1993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时,就要求大学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把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直到现在,大学真正重视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指导的并不多。一些大学生从一进大学起就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变得很迷茫,这直接影响大学生活的状态,也影响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发达国家,大中小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我国这方面的教育是相对滞后的。我国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升学考试科目上,主导思想是只要考上好大学就好,而不大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也不注重教育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做出适合自己的学业和升学规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有的对大学、专业不满意而自暴自弃,有的不知道该怎么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在自我摸索中适应大学生活。有少数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大学发展之路,但有不少学生直到毕业还依旧迷茫,还有的学生迷上“成功学”那一套。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显得越来越迫切。中国大学应尽快补上这方面的短板,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消除不切实际的空想和一夜致富的成功学幻想,帮助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自己的个性、能力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目标,走出迷茫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