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林教授心中的“树”
//www.workercn.cn2016-05-10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树“木”

  2014年,林金星为贵州省毕节市筹集了3000棵杂交构树。

  捐树缘于那年他到毕节的一次调研。一到毕节,林金星就发现那里“喀斯特地貌根本存不住水,一下雨,水哗哗地都冲进了山沟里”。

  而毕节90%以上的地方都是高原山地,沟壑纵横,地势地形极复杂。

  了解到当地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后,他一下子想到了在中科院植物所工作的师弟沈世华博士。据林金星判断,沈世华曾专门研究过的杂交构树“非常适合在毕节种植”。

  林金星在植物所担任所长助理期间,曾主管院地合作,见证过不少引入杂交构树的成功案例,因而十分熟悉杂交构树的特性———成活率极高且生长迅速。

  “依靠石头缝间的灰尘,它就能扎根成活。”林金星掐着食指肚说,杂交构树只需要这么一点点的地方就能生存。他还形容杂交构树浑身都是宝,树皮纤维长,是做宣纸的好材料;叶子含高蛋白,人畜都可以吃;根可入药……

  调研结束回到北京后,林金星马上行动,他和北京林业大学党委统战部原部长黄中莉一道筹集到了3000棵杂交构树赠予毕节。因担心当地群众对杂交构树不太了解,林金星还专门安排沈世华的助手和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王晓旭博士到毕节传授相关种植技术。

  “捐赠的那些杂交构树成活率的确很高,且长得好。”过了一段时间,贵州省林业厅厅长向林金星反馈。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林金星说当时的心情敞亮了许多,“之前亲眼看到了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从心底想做点事。”

  如预期所料,捐赠的杂交构树因能大量吸滞粉尘、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明显改善了植树周边的空气质量。林金星相信,如果杂交构树种植形成规模,将其制纸、入药可以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尤其是能帮助一些贫困群众脱贫”。

  更让林金星欣慰的是,国务院扶贫办了解到杂交构树给毕节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后,把构树确定为了“扶贫树”加以推广。

  对于这次在毕节开展树种结构调整的实践,林金星不断总结经验为其他活动提供借鉴:如,作为海淀生态文明研究基地的首批研究员,林金星多次为海淀园林绿化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能够参与到这两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中,林金星表示要感谢北京高校“心桥工程”的牵线搭桥。据悉,“心桥工程”启动于2008年,旨在引导广大党外人士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参与‘心桥工程’,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身为致公党党员的林金星不遗余力地将专业的林业知识,运用到了需要它的各个“战场”。

  由于表现出色,在4月5日召开的2016年度北京市高校统战工作会议上,林金星获得了“北京高校‘心桥工程’先进党外代表人士”称号。

  林金星取得的这些成绩与他抓住了“心桥工程”的精髓有很大关系,他认为“心桥工程”的项目就是要“实现产学的有效结合”,各取所需,促进双方携手发展。

  如此清醒的认识,让林金星在科研创新和林业转型升级的一线建设中,不断寻求两者相互转化的新思路、新途径。

  “今后,北京林业大学要在‘森林重建’方面发挥作用。”林金星十分赞同今年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在研讨中提出来的“森林重建”概念,认为它是未来林业升级的一个方向,可以有效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森林不仅仅是生产木头的地方。”林金星希望更多的人转变观念,了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