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李亚舒:“80后”的翻译人生(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7-2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翘楚

  1991年春,无锡,第四次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

  “小伙子,来自哪里?”长者问道。

  “湖北。”青年回答。

  “湖北哪里?”长者更近了。

  “湖北荆州。”青年说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地名。

  “荆州哪里?”长者追问。

  “荆州监利。”青年觉得长者有些动了情。

  “啊,小伙子,我们是老乡。我是公安人,县挨县。你就直呼我‘亚舒’吧,以便平等交流。”

  长者的兴奋触动了青年的乡情。就这样,一问一答,两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会上,长者还赠诗一首——

  黎明倾听风争鸣,学得雄文艺更精。智商高下无须问,好学苦读事必成。

  那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正是笔者,而那位长者,今年已成“80后”,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李亚舒教授。

  为共和国外交而留学越南,为科技发展而译介东西,为科技兴国而创办刊物,为中国译学建设而创立新学。李亚舒的翻译人生虽然历经多次转折,却无不与时运、国运相关。从科学翻译到翻译科学,从为人生的翻译到为翻译的人生,他完成了一次次的华丽转身。

  楚 材

  李亚舒,道地的楚材,1936年生于荆州公安。抗战后,他入新式学堂,两年后因长江决堤而辍学。1947年考入县城公立中学,不到两月又因溃堤失学,后投考长沙林枫中学。

  初中毕业时,亚舒顺利考入省立一中。这所湖南最早的公立中学,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课余时间,他钻图书馆,办板报,作品频见校刊。

  学业之外,亚舒还收获了爱情。一中东南角清水塘边保留着毛泽东和杨开慧婚后住过的房子,正是在此,亚舒邂逅了后来的妻子刘惠兰,两人一见钟情。

  高中三年,亚舒文科成绩突出,尤其是语文和英语。

  从中学起,亚舒就有写英语日记的习惯,这得益于英语老师张普安的循循善诱:“解放后特别需要人才,学校提倡选俄文,而你可选学英文。现在选修英文的人不及选俄文的四分之一,本来人就很少,如果你不坚持学下去,以后国家需要会英语的人才怎么办?年轻人学外语不仅要有自己的兴趣,还要想到将来拿它干什么。”

  填报志愿时,张老师又为亚舒指导:“要调整专业,你可以报语言文学或者外语。靠你现有的水平,自学英语没问题,你有自学的条件和能力。你喜欢欧洲文学,应该报考法语专业。”

  “想当翻译”之志萌生于中学时代,而亚舒真正走上从译与国际交流之路,却是在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之后。听从师训,他选了法语专业。北大西语系名师云集,系主任冯至的一场报告,更坚定了年轻人的信念。

  刚上大一,亚舒就遇到了留法归国的齐香教授,她的先生罗大冈教授更是蜚声中外的法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当时,亚舒任课代表,频频出入师门,两位大家为人之尚善、为学之严谨更是持久地熏陶着这位青年俊彦。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