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难点在于既要保证纳米材料可以靶向和识别
肿瘤,同时又对人体无毒副作用。
最初,团队找到的材料有微量的毒性,不得不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无数次筛选和实验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肝脏血管的造影剂,该造影剂不仅有光学成像的特性,可以用于“跟踪”,而且作为敏化剂一旦用激光引发后还可以产生热效应和释放大量自由基,直接杀灭癌细胞,从而实现肿瘤的可视化治疗。
用激光当“炮捻子”,引发智能载药系统,听上去“脑洞”略大。这样的奇思妙想是如何迸发出来的呢?
听记者这么问,蔡林涛会心一笑。“做科学研究,要有点科幻精神。之前我们走老路发现并不通畅,化疗药物进入体内往往不能有效可控,但是我们需要有个技术在可视监控下短时间内杀死癌症细胞而且避免复发,我们就换了换思维方式,尝试纳米光敏剂。”蔡林涛聊起科幻大片中很多通过激光恢复断肢的情节,受此启发,团队开始用纳米与光学做尝试。这一举动看起来是“脑洞”大开,实际上要归功于其多学科的学术背景。
瞄准产品化,做多学科“杂家”
至少还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把技术用于临床。一旦应用,可把现在只能治疗食管癌与腔道肿瘤的光动力与光热治疗延伸到更多部位肿瘤的治疗……
细数蔡林涛的履历,不得不说,他是个“杂家”。
蔡林涛涉猎的学科包括化学、材料学、生物学、光学、电子信息学,这般多学科背景源于他丰富的求学及科研经历。
1995年,蔡林涛从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毕业后,来到南京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同时在东南大学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过。而后,在日本大阪大学产业科学研究所任特别研究员,又在美国莱斯大学化学系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最后到波士顿附近的生物技术公司当研究人员。
2008年回国后,蔡林涛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瞄准国家急需的“纳米医疗”技术,这一干就是9年。在这里,依托自身的多学科背景,蔡林涛在纳米医疗领域,成为光学精准治疗癌症的开拓者。
在蔡林涛看来,科研工作不仅是发论文,更是要把技术转化成实实在在服务大众的产品。
但是蔡林涛坦言,至少还需要5年的时间,才能把“纳米智能载药”技术应用于临床。“一旦用于医院,可以把现在只能治疗食管癌与腔道肿瘤的光动力与光热治疗延伸到更多部位肿瘤的治疗,比如脑瘤与头颈肿瘤治疗。”蔡林涛说。
而5年的时间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做纳米光敏剂成药性、规模化工艺生产、药物临床报批以及激光光纤技术整合到临床内镜的产业化工作。
“做学问就是要坚持下去,任何失败都不低头,在任何领域里坚持做10—20年,必能有所突破。如果中途没有坚持下去,就很难做出让你心动的结果。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非常重要。”蔡林涛信心满满。(丁宁宁 刘传书)
段爱平:一心为民的好支书 | 2014-05-18 |
美国归侨企业家丁列明:带着抗癌药项目回到... | 2014-05-18 |
抗癌药“代购第一人”获释,廉价特效药仍难求 | 2014-05-18 |
王晓东: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 2014-05-18 |
我的恩师黄量院士(图) | 2014-05-18 |
村医邓世友:患癌十年之久 不离不弃为守护... | 2014-05-18 |
丁列明: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 2014-05-18 |
军医秦叔逵:不懈地向癌症堡垒进攻 | 2014-05-18 |
谢恬:做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抗癌药 | 2014-05-18 |
李亚杰:一位抗癌“明星患者”的乐观传递 | 2014-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