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 清除滋生校园暴力的毒素
姚龙华 邓辉林 殷立飞 尹传刚
//www.workercn.cn2015-06-25来源: 深圳特区报分享到: | 更多 |
近期,国内一些地方发生多起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那些小小年纪的中小学生,对待同龄校友的手段之狠,令人目眦欲裂。有人说,不忍点开这类视频,这样的感受应当也是真实的。当义愤的怒火和揪心的悲痛平息后,我们发现,那些欺凌同学的未成年人,也是正在垮掉、亟待教育和矫正的孩子。本期“四重唱”,在洞察那些一身戾气的孩子形成的基础上,从家庭教育、学校干预、事后处理、法治介入等不同角度,探讨遏止校园暴力的途径。一代青少年的风气关乎国运,对校园暴力绝不可等闲视之。——编者
小小年纪,本该天真无邪,为何一身戾气?没有谁天生是恶人,到底是什么导致校园暴力频频上演?
孩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孩子的暴力倾向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病灶”。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除直接的鼓励和惩罚之外,行为的塑造还有一种重要的方式,即可以通过简单地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形成。社会戾气四处弥漫,暴力行为屡见不鲜,通过各种媒介肆意传播,成为一些青少年效仿的对象,无形中扮演了校园暴力的“帮凶”。很多“校园小霸王”把施暴当成是刷“存在感”与炫“成就感”的表演,比狠斗恶,让人胆战心惊。
孩子是家庭的“信号灯”,“问题少年”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家庭教育“生病”了。如果家庭教育简单粗暴,习惯于诉诸暴力解决问题,容易导致孩子积蓄压抑、逆反、对抗的情绪,形成“攻击性人格”,动辄诉诸暴力欺凌弱小,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孩子有错,成人也有责任,整个社会都难辞其咎。板子不能全打在孩子身上,否则整个社会就有“自我宽恕”的嫌疑。此外,倘若单纯强调事后惩罚,而忽略事前预防,则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编辑:刘唯佳
中国青年报:教育行政化导演学生当卧底的“... 2010-03-24 |
新华报业网:用什么来扼住校园暴力的咽喉? 2008-11-13 |
中国青年报:教育行政化导演学生当卧底的“... 2010-03-24 |
检察日报:学生当卧底,教育行政化下的“怪... 2010-03-24 |
扬子晚报:“网络致暴论”是座伪价值牌坊 2010-06-21 |
荆楚网:绿坝真能成为真正的滤霸吗? 2009-06-10 |
检察日报:学生当卧底,教育行政化下的“怪... 2010-03-24 |
齐鲁晚报: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2008-12-30 |
齐鲁晚报:校园“暴力文化土壤”是怎么形成的 2008-12-30 |
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追责父母 2014-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