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建立涵养“制造精神”的制度机制
周海涛 杨小敏
//www.workercn.cn2015-11-05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打造“中国制造”的响亮品牌,用中华民族铸魂、筑梦的理想信念来哺育内在精神,武装中国制造,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与社会各界协力共进,动员全社会,完善制度机制,优化环境氛围,砥砺、传承、激发民族匠心制造的精气神,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

  加强完善待遇保障,打牢激发制造精神的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国家技师职称体系,全面建成制造业工人职称体系,确保各级各类制造业人才在职业发展定位中各尽其能,并且有明确可期的发展空间和奋斗目标,让各类能工巧匠脱颖而出,发挥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符合制造业特征的薪酬体系,构建与制造业荣誉、技能、职位序列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和学习、体检等待遇保障制度,确保各级各类制造业人才安居乐业,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完善荣誉奖励制度,强化激励制造精神的常态化机制。一是针对个人和团队设立“国匠系列”荣誉奖励制度,提升制造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发挥模范的示范效应,激励、引导大众拥有一技之长、参与创造的积极性。二是设立制造业颁奖庆典日和能工巧匠奖励性带薪假日,从制度上保障制造业工人应享有的福利。可以增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中技工的比例。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力推制造精神融入实践。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完善制造业领域的职业培训体系,强化全过程职业生命周期培训,在实践中体悟、内化制造精神。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强化适应全面工业化目标,实现制造强国战略意识的养成教育,将吃苦、敬业、钻研、创新、奉献五大精神定位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育人理念,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内涵准备,直接服务于“中国制造”。

  夯实育人基础,强化国民教育对制造精神的传承。国民教育体系是“中国制造”人才队伍的职业前端。要格外强化劳动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时代内涵;结合“中国制造”国家战略,强化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劳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采取浸润渗透式的方法从小培育中小学生的吃苦精神、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制造精神,培养“中国心”“民族魂”,为其将来顺利进入职业生活,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现代人”系好扣子、打牢底子、做足准备。

  动员社会力量,营造崇尚“中国制造”的精神氛围。在国家层面,综合统筹社会相关部门开展社会动员,加强宣传和引导,形成崇尚劳动光荣和精良制造的民风国韵。引导、鼓励标杆企业进行制造精神孕育与弘扬的率先探索实践,逐渐形成基于“精良制造”的中国现代工业文明。通过跨界互动、上下联动营造一种浓厚的“中国制造”的精神氛围,掀起一股“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强劲浪潮。

  (周海涛、杨小敏,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博士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