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对发现和甄别黑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上积累了哪些经验,在线索核查及有关部门提前介入、协同上案、以案促改等方面摸索出哪些有益做法,如何防止涉黑涉恶人员及其“保护伞”东山再起,如何实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治理一方”等,都有待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
据11月14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7.66万起,党纪政务处分6.32万人,移送司法机关8829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的111起案件中,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4100余人。
从云南孙小果案、湖南操场埋尸案,到安徽省高院原党组书记、院长张坚违规帮助涉黑涉恶罪犯减刑假释、再审改判,以及内蒙古锡林浩特监狱相关领导为黑社会性质组织人员充当“保护伞”,导致罪犯服刑时脱离监管场所、重新犯罪……这些案件让人们看到黑恶“保护伞”“关系网”问题的触目惊心。
难以想象,7.66万起涉黑涉恶问题背后,曾掩盖了多少滔天罪行?让多少不法分子逍遥法外?又曾有多少无辜者遭受不公对待?日前,天津政法委梳理案件发现,80%的黑恶势力将手伸向公共土地资源,矿山开发、交通运输等领域是黑恶势力长期盘踞的重灾区,其中,会有多少国家资源和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会对党和政府形象造成多大的伤害?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自2018年初在全国范围开展以来,成果颇丰。其中,“打伞破网”是重点工作之一。然而,真正查到和惩处“伞”“网”并不容易。一是因为少数地方政治生态不佳,个别人互相掩护、抵触和对抗调查;二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对自己的干部盲目乐观,存在一定的“护犊子”心态,甚至担忧“牵连甚广”而对打击“保护伞”不积极;此外,此类案件普遍隐蔽,核查难度大。
困难重重中,取得现在这样的成果,实属不易。这体现了国家对扫黑除恶的决心,也是在打击力度、工作方式上不断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同时表明各地对“打伞破网”有助于提升扫黑除恶整体工作质效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不少地方经常通报一些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并查处相关党政干部,这既是猛药去疴,也是防治未病;这既是对相关工作的总结,也是为很多人敲响警钟。此番中央纪委监委公布黑恶“保护伞”数据,释放了强烈而清晰的信号——专项斗争即将告一段落,但扫黑除恶会永远在路上。
今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收官年,按照既定部署,各地会致力于长效常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经过一年打击遏制、两年深挖根治,各地对发现和甄别黑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上积累了哪些经验,在线索核查及有关部门提前介入、协同上案、以案促改等方面摸索出哪些有益做法,如何防止涉黑涉恶人员及其“保护伞”东山再起,如何实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治理一方”等,都有待进一步梳理、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
时下,尤其需要警惕一些苗头,比如,三年为期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即将结束,个别地方难免有“松口气”心态,某些潜藏起来的涉黑涉恶组织认为“风头已过”,以更加隐蔽的方式重操旧业,令查处打击变得更难,等等。
扫黑除恶,依法惩治群众身边涉黑涉恶腐败问题,铲除黑恶势力生存的土壤,确保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法治的阳光、培育起对法治的坚定信仰,是打造扫黑除恶长效常治工作机制的核心,是公众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