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几天,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出名了。不久前,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韩春雨题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的论文,被专业人士评价为是“诺奖级成果”,一时间,“一鸣惊人”“世界一流”……一大串“高端”词涌向了韩春雨。(见5月24日《光明日报》)
对于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多数人并不懂,但是因为有着“诺奖级成果”的评价,加之韩春雨的“三无”身份(无名校背景、无名气、无职位),特别是他“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的经历,让人们不由引发联想,为他贴上了很多合适和不合适的标签。如果韩春雨的平凡经历与取得“诺奖级成果”之间看似有些大的反差,能够引起大众对韩春雨的研究成果、对现行科研体制的关注,倒也是件幸事。就怕大众印象停留在肤浅表面,把科学研究想得过于简单。“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韩春雨身上,正体现了这一点。
韩春雨此前虽无名校背景、没有名气和显赫职位,但他并不简单。2003年,韩春雨考入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底,他曾在《核酸研究》NAR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科研成果。此后十年里,他作为通讯作者仅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尽管如此,他至今仍是学校里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分值最高的教师。可以说,韩春雨的起点并不低,更不是“一无所有”。
从其研究历程看,他也走了不少弯路。这些年来,他一直全情投入跟踪基因编辑的主流技术,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总在准备形成论文时,发现国外科学家已提前发表过。连续的失败促使他下决心“一定要做原创者,不能再做跟随者”。
在这其中,学校的支持不能不提——低职高聘的待遇、自由支配的资金、独立的实验室、“和谐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宽宏、积极”的校风。从这个意义上说,韩春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更让人佩服的,是韩春雨的治学态度。“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内心的执着,家人的支持,让他有动力一路前行,而作为现代人标配的QQ和微信,他是为了论文刊发的沟通需要,才在不久前注册的。这位低调的科学家,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刻意与热闹的世界保持着距离。
在科学的道路上,并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但绝大多数还是努力耕耘的结果,因为运气不是无故到来的。韩春雨便是如此,他能研究出诺奖级成果并非随随便便成功。这也启示我们,在科学上不存在一鸣惊人,只有厚积薄发。
徐瑞哲:“坏成果”,得了奖也走不远 2015-02-13 |
王 多:“诺奖级研究”? 2015-08-26 |
王石川:施一公背后的三名“85后”同样值... 2015-09-16 |
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2015-10-08 |
科学家应该是理想派 2016-05-23 |
别把诺奖级成果归结于“十年不发表论文” 2016-05-24 |
韩春雨真是一夜成名吗 2016-05-24 |
“韩春雨式创新”是一场及时春雨 2016-05-24 |
贴上“诺奖级”标签,离诺奖还有多远? 2016-05-25 |
韩春雨并非“随随便便成功” 2016-05-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