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对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适应过程,接受新事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突破习惯性思维。
今年2月,国家旅游局提出全国5A级旅游景区都应配备“第三卫生间”计划。北京市旅游委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北京将率先在4A和5A级景区增设第三卫生间。记者探访北京多数景区,发现大多尚未建设第三卫生间,而在已建成的景区中,仍存在游客不知第三卫生间,使用率不高的情况。(见5月30日《新京报》)
“第三卫生间”一般用“男女,中间加个轮椅”作为标识,最早出现在泰国,是专门供有变性倾向的男性使用的,后来逐渐成为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和幼儿可以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的厕所。
北京多处景区的“第三卫生间”,不仅“上座率”不高,而且有的几乎成了摆设,显然未能实现其初衷。可见,部分公众的文化理念和认知,还没有跟上“第三卫生间”的建设发展步伐,接受它尚需时间和过程。
其实,中国早就有了“第三卫生间”,马路边的流动公厕、火车和飞机上的厕所也没有性别标识,它们本质上也是“第三卫生间”。此外,建立固定“第三卫生间”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如上海、天津、郑州等,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建设行列。
然而,一些地方对“第三卫生间”的管理服务比较滞后,如厕尴尬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郑州一座“第三卫生间”,一名男子因内急,拉开厕门却看到里面有一位女士。
因此,对于“第三卫生间”,不能只建不管。首先,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第三卫生间”的认知度。对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个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适应过程,接受新事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需要突破习惯性思维。
同时,应严格按照《“中性卫生间”建设指导意见》规划设计,更好地体现“第三卫生间”对老、幼、病、残、妇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如厕尴尬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制作鲜明的公厕标记和引导人们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来克服。一旦人们形成习惯,“第三卫生间”的尴尬就会减少很多。
完颜平:从“临时救助”走向“系统保障” 2014-03-05 |
俞晓群:书展,为上海文化增添记忆 2014-08-13 |
未入空气最差榜单,没啥值得庆幸 2014-10-29 |
姜 洪:这个六一,北京实施“史上最严”控... 2015-06-01 |
陈 方:有文明的厕所还要有厕所文明 2015-11-19 |
行游新语:公厕建设不需要“超乎想象” 2015-11-22 |
带薪休假“零举报”尴尬如何破解? 2015-12-21 |
想当女婿先开证明 2016-01-21 |
合作共赢谱新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⑤) 2016-02-03 |
新司法解释有助破解夫妻债务难题 2017-03-0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