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积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创新
周永锋//www.workercn.cn2014-08-27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伴随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步伐加快,“三农”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我国农村传统金融服务机构作用有所增强,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发展,“三农”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部分满足。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三农”金融服务还很不足,主要表现在: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单一,无法满足“三农”的多样化需求;“三农”资金流失严重,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由于涉农金融信贷风险较高,相关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较差,缺乏持续经营能力。解决“三农”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积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创新金融产品和技术。目前,针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仍以贷款服务为主,但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需要金融机构针对“三农”开发更多金融产品,不仅满足“三农”主体的一般性金融需求,而且满足其对于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家庭保障性金融产品和投资理财产品的需求。同时,应注重加强“三农”金融服务的技术创新,因为金融产品研发离不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的支撑,技术创新是金融产品创新的有力保障。

  创新金融电子化服务模式。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民居住较为分散。近年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为进行“三农”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条件。以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短信通等为载体和渠道进行服务机制和手段创新,可以部分解决实体网点不足造成的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并降低涉农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建立融资担保体系。缺乏充足有效的贷款抵押物以及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对“三农”获得贷款构成了严重制约。金融机构可以联合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建立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多重模式相结合的信用担保体系,开发农户联保,将“三农”的个体信用转变为联合信用,提高“三农”金融服务中信贷担保的信用等级,有效缓解“三农”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改善涉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增强其投放涉农信贷的可持续性。

  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我国每年农业受灾比例大约在40%以上,比发达国家高10%—20%。但目前我国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未能形成风险利益共同体,从而造成农业保险供给萎缩,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影响“三农”信贷投入。应加强金融保险服务研究,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提高“三农”金融抗风险能力。可以由政府牵头并提供补贴,联合商业保险公司、涉农龙头企业等,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保费分担、险种设置上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对农业保险的差异性需求。鼓励农业保险公司多样化经营,努力拓展农村地区商业性保险业务,减轻财政负担。

  改善“三农”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应从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强“三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提升涉农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及风险管理能力。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信用意识,实现涉农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