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生态旅游建设,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在汉江两岸建成25公里绿色长廊公园,并建设游客和自行车专用彩色通道。汉江北岸的彩色漫步路位于二桥和一桥之间的江堤公园内,全长2.2公里,将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图为正在建设中的彩色漫步路。周家山摄(人民视觉)
生态保护的实际成果
构建中国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人工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人工林是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减少土壤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和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是维护和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的基石。其次,发展人工林是确保木材安全供给的需要。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木材消费大国。发展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建立国家储备林基地,对确保国家木材安全供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外,发展人工林是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为了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2007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做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产业、技术应对措施,其中增加森林碳汇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最为有效的途径。
近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了一项卫星数据报告,发现过去20年中,世界变得越来越“绿色”了,其中四分之一全球绿化面积净增长的贡献直接来源于中国的植树造林工程,这实际上回答和确认了中国近20年的植树造林工程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已居全球之首。(阅读全文)
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既要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又要推动形成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气候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促进工业、城市建设等的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提供清洁的空气、干净的饮用水,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工业化道路。二是努力构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更大更好成效。加大宣传教育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标本兼治、点面结合、长期短期结合,把自然资源利用好,治理好、守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阅读全文)
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六产化”
在生态文明战略引领下,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需要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六产化”:一产农业要绿色环保,发展立体循环农业和两型经济;二产增值靠乡村百业DIY,以及传统工艺作坊,实现生态化的产业兴旺;三产发展要农旅运三结合,运用定制化等新模式;四产升级要结合农事体验发展乡村教育和多元文化;五产是在前面四个基础上才能形成的无价的生命产业,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养生、养老及中医药养病等可以生发更多创意题材;六产则是乡村复兴为基础的历史传承。(阅读全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民法典编纂
民法典编纂全过程和全部内容都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在民法总分结构里要全覆盖。民法总则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该条被称为“绿色原则”或“生态环境保护原则”。既然民法总则中已有原则,分编也应设置相应的具体可操作条款来呼应,体现民法分编人文化、生态化和绿色化,助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值得肯定的是,为落实民法总则“绿色原则”,合同编草案规定,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交易习惯负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义务,在合同终止后负有旧物回收义务,还规定买卖合同的出卖人依法负有回收义务。(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