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平台“升级”要“跟上趟”
李章军//www.workercn.cn2013-10-29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早几年到基层采访,常能听到一些“软弱涣散”基层党支部书记抱怨:支部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怎么去搞服务?拿什么凝聚群众?

  这话得“两只耳朵”听。一方面,以此为由,把战斗力不强、凝聚力差甚至“软弱涣散”都归咎于没有阵地,显然失之偏颇。比起条件更差的革命时期,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关系却鱼水情深,那时候又是哪来像样的活动阵地,何来经费保障?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活动平台对于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性,确有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在阵地建设上是有欠账的,成了组织建设的短板,甚至有的村党支部连“三会一课”都不得不安排到村支书家里开展。

  时至今日,类似活动阵地这样的硬件问题应该说已基本得到解决,宽敞明亮的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功能现代的远程教育站点等,很多基层党组织实现了“鸟枪换炮”。但对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任务,人们越来越发现,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平台和载体的“升级换代”似乎成了新的软肋。比照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和服务群众”的高标准、新要求,作为达成这些目标的必备基础——服务平台和载体,一些地方又感到有些“跟不上趟”了。

  这一新问题的出现,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对象——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更多的转为法理认同和利益认同。同时,群众本身也不再是“整体一块”,分属于多个利益群体,诉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不同。

  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的建设思路出现了偏差,他们要么将原本行之有效的服务平台和载体弃置不用,另起炉灶、另铺一摊,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群众的无所适从;要么未经深思、调研就抛出一个个“模式”、“工作法”,看似光鲜,实则毫无作用,落不到实处;要么就囫囵吞枣,不管本地适应不适应,群众需要不需要,照抄照搬别地的经验做法……好似这样一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一下子就能建成了一样。

  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是,服务群众,群众往往不领情、不买账。但越难越要做,作为符合发展规律和方向的崭新事物,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征途中,让服务平台和载体“亮”起来,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好的服务平台和载体,必须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以群众需求为基本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摸索出符合本地党员群众需要的、能够解决服务工作中遇到的这样那样问题的服务平台和载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中的“服务型”才能实至名归。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让服务平台“亮”起来的过程,既要下大气力“跟上趟”,也容不得任何急功近利。当前,尤其需要注意后者,指望通过一两种“平台”、“模式”的搭建,就让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一夜成形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