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郭庚茂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这是党中央和省委对网上舆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做出的新部署,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作用,切实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
守土有责,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树立阵地意识。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阵地,互联网本身没有标签派别,关键看是为谁所用。我们要善于抓住网民的心理特点和网上舆论形成的基本规律,主动发声、高分贝发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广泛倡导社会公德,引导网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对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和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驳,努力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风雨激荡中唱响主旋律。
增强创新意识。要从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方面,因势而变、顺势而创,切实处理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关系。注重“时效”就是要解决好“什么时候说”的问题,对重大事件要迅速发声、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反应;注意“尺度”就是要解决好“说什么”的问题,保证舆论引导适度而不过度;讲求“效果”就是要解决好“怎么说”的问题,坚持不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强化责任意识。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领导要树立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的工作理念,切实把网上舆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网上舆论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在政策和投入上切实保障,使工作任务真正落实到位。同时领导干部还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带头“触网”,逐步提高驾驭互联网的能力,学会用“网言网语”和网民进行平等交流,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成为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网络热点、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主渠道。
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就要确保重大问题不缺位,关键时刻不失语,尽可能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尽早讲,第一时间向公众告知真相;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持续讲,不断向公众披露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解疑释惑,不给谣言传播留空间。
健全网上舆情分析研判预警机制。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素养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化队伍,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网上的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归纳,并对各类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及时发现敏感性、倾向性的网上舆情,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为领导和相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应对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做好预警防范。
建立网上“意见领袖”的发现培养机制。要调动一批政治坚定、社会责任感强的专家、学者、作家、媒体人等成为“意见领袖”,鼓励他们积极撰写网络评论,及时发出正面声音,为网民提供科学理性的观点和建议,有效引导网上舆情。同时积极推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成为“意见领袖”,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使他们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纽带, 拓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手段。
刚柔相济,坚持不懈净化网络空间
完善网络立法。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三者相结合的网络立法体系,尤其是应尽快制定网上舆论管理与引导的专项法规,细化地方政府、网民、网络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对于那些散布网络谣言、侵犯个人隐私、恣意人身攻击、扰乱社会秩序等侵犯他人权益、违法乱纪的行为,要严加惩戒,让法律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确保网络可管可控。
加强技术把关。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及新媒体管理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开发信息识别、信息过滤、不良信息自动报警等监控系统,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监控,做到及时发现、准确定位和迅速反应,确保能够迅速清除有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反映到相关部门;另一方面通过实时信息过滤,密切关注网上舆论的热点和焦点舆情,把握其发展趋势,针对特定的舆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转移网民视线,降低公众对敏感舆情的关注度。
培育理性网民。要通过在全社会加强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把“七条底线”内化为网民内心崇高的准则,使“有序参与”的观念根植于网民内心深处,逐步引导网民学会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理性发声、负责任地讨论,不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正确认识网络上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低俗之风,使网络空间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⑥4
(作者系《河南社会科学杂志》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