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对策
//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民风、民俗醇正古朴,是各地一份独特的文化财富。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成为旅游业发展中最具特色的资源。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经营者开发旅游景区时,只有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好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快速、高效的发展。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东北地区几乎囊括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各种类型,有位于东北地区南部到北部的广大区域内的农耕文明;有位于东北地区西部蒙古草原的游牧文明;有位于满汉农耕文化区和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区之间的渔猎文明;有以沈阳、哈尔滨和长春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文明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绚丽多姿的民俗篇章,奠定了开发民俗旅游的基底。

  第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满族等11个之多。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娱乐、崇拜祭祀等方面演绎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貌。如朝鲜族有长鼓舞、有荡秋千,有味道鲜美的冷面和驰名中外的辣白菜等,都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如满族有闻名关东的“白肉血肠”和“萨其马”,有民众熟知的皮裘、筒靴、旗袍、马褂等服饰,有极为罕见的满族老萨满举行的祭祀仪式等,这些都让游客真切地寻到了古老民族的遗风。

  第三,区位优势明显。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的核心,与俄罗斯、朝鲜、蒙古、韩国、日本等毗邻,是连接东北亚与欧洲的重要通道,边境口岸和城市众多。区位环境的跨域性,使许多周边国家人民都想亲临这块黑土地,领略中国朝鲜族、满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反过来,想了解俄、朝、蒙等国风情的中国人,也可以通过东北边境这一通道来往沟通,体验异域风情。因此,借助这一有利的条件,开展异域民俗风情旅游,将是东北旅游的绝佳项目。

  尽管东北具有丰富的、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民俗旅游的开发起步晚、经验不足,为了避免认识、开发、管理上的偏差,为了更有效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特色原则。特色性原则是民俗旅游景观焕发感应力的基础,葆有长久生命力的灵魂,民俗旅游景观的特色越明显,其开发行为也就越成功。由于东北独特的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孕育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东北地区绚丽多姿的文化篇章,可以开发以少数民族民俗寻根游、关东乡土民俗风情游、边疆异域民俗体验游三大特色民俗游板块。

  第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就是民俗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它的根本目的是为民俗旅游服务,为当地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为民俗的继承、发展服务。但开发的另一方面是不珍惜、不保护,甚至破坏、掠夺。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兴旺发达和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把保护工作放在首位,贯彻始终。只有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才能减少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

  第三,“三效”结合的原则。“三效”,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获得经济效益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目的。民俗旅游开发者要尽量以小的投资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或在相同投资的情况下,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任何破坏民俗文化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开发行为都必须禁止。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开发问题,把“三效”协调统一起来。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东北民俗旅游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民俗文化旅游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李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