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开放以来,博物馆数量显著增加,文物藏品日益丰富,保存环境明显改善,服务理念日益强化,服务内容更趋充实,观众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功能显著拓展,博物馆事业取得大发展。预计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就将拥有一座博物馆,全国博物馆年举办展览将达3万个,年接待观众将达10亿人次。
在西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同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出现了以西藏博物馆为龙头,各地市博物馆陆续新建跟进,国有博物馆与民办博物馆共存,综合性博物馆与专题性博物馆、纪念性陈列馆共荣的可喜局面。
作为我区规模最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认识西藏的重要窗口,是展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基地。如今,西藏博物馆的功能与作用逐步发挥,影响力越来越大,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在全区博物馆行业中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目前,全区已建林芝、日喀则地区博物馆2座,在建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山南地区博物馆2座,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设昌都、那曲、阿里地区博物馆3座,拉萨市已建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陈列馆、根敦群培纪念馆等专题博物馆多座。另外,西藏矿产博物馆、牦牛博物馆等行业及民办博物馆也应运而生。尽管其发展规模和层次质量与内地有较大差距,但其基本形态及类型却别无二致,呈现出百花齐放、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繁荣景象。
一、国内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一是博物馆数量迅速增加,结构更加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博物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高潮期。原有省级以上大馆大多完成或正在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并有一大批市、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行各业都注重收集保护本行业的历史文化资源,行业博物馆建设力度大大加强;社会资本纷纷进入文化遗产领域,民办博物馆迅速成长。从博物馆种类看,发展主流从传统的综合、社会历史和革命史等类型,转向艺术、科技、民族、民俗、生态、遗址、自然、地矿及各行业专题博物馆类型。我国已经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二是博物馆职能发生显著变化,更加彰显以人为本精神。我国博物馆从传统的重视保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转向更加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社会角色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博物馆的文化休闲职能更加凸显,成为公众休闲娱乐和参观旅游的优先选择场所;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更加受到重视,普遍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学校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显著增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随着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观众数量结构显著变化,公益性职能更加显现。
三是博物馆走向社会的主动性增强,融入社会步伐进一步加快。博物馆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定位为基本立足点,采取建立教育基地,加强与学校合作,参加旅游部门的景区景点等级评定和红色旅游工程,创办博物馆网站,研发丰富多样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文化公司联合拓宽展览品牌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日益融入社会发展大潮,社会作用更加显著,社会角色更加多样。
四是博物馆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国内馆际间的展览交流日趋频繁。同时,我国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博物馆数量、次数及规模不断增多和扩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有计划地向国内外推介本地区或引进国外文物展览,对宣传中华文明、了解世界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具体措施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这一特征,博物馆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协调发展、稳妥推进的原则。
适应发展需求,转变管理理念。改革开放尤其是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和加强,博物馆公益性质的宗旨和方向进一步体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公众和媒体的热切关注,都为博物馆事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新挑战。例如,观众数量的增多,使营造良好参观环境、保证文物和人员安全的工作难度加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期盼,对提升陈列展览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突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强化及地位的突出,与其他功能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免费开放后对博物馆管理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任务尤为迫切,等等。我们必须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和思考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适应发展需求,转变管理理念,及时做出调整,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
推进机制创新,优化组织结构。一是要按照政事分开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构建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完善、监管制度健全、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的博物馆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使博物馆的职能发挥更加充分、组织更具活力、运行更为高效,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要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免费开放并不是由财政把职工养起来,而是要以增加财政保障来推进博物馆的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博物馆改革。要进一步赋予博物馆在人员配备、财物管理等内部运营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建立博物馆从业资格制度,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组织结构,规范岗位标准,完善岗位、职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三是要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博物馆质量控制。要把免费开放财政经费供给与博物馆运行的综合效益挂起钩来。以一级博物馆评估为重点,深化评估定级工作,完善以展示教育、开放服务为核心的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探索适应博物馆管理运行特点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博物馆的管理运作效能、业务完成指标、资金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公众满意度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有关部门对博物馆实行动态管理的依据。四是加强重点博物馆建设。按照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程度,将西藏博物馆确定为重点博物馆,对全区各类博物馆进行科学分级,加强资源整合。市级和县级应重点发展特色博物馆,避免重复建设。五是积极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扶持博物馆大力参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依托文物藏品、陈列展示等博物馆资源和元素,不断推出各类文化产品,拓展和延伸文化传播功能,满足公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
拓展服务功能,强化教育职能。博物馆是文化荟萃之地,是人类社会和自然文化历史知识的无尽宝库。博物馆工作者应当将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成果奉献给社会,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使博物馆成为人民大众汲取知识、启迪智慧、提升能力的重要场所。将教育作为博物馆工作的首要目的,进一步强化其教育功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也是其生存发展的需要。要创新内容、形式、手段,增加陈列展览及文化产品的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可参与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数字博物馆计划,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使博物馆文化辐射广大城镇、农村和边远地区,充分发挥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人才。研究保护是基础,陈展服务是手段,宣传教育是目的。博物馆属专业人才密集型行业,然而,相对而言,我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势必造成研究水平、展示和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感染力,陈列展览内容还不能满足观众多样化、多方面需求,还存在公众学习、社会教育、审美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因此,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是关键。按照“挖掘现有潜力,补充奇缺人才”的思路,对现有专业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业务进修、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对引进奇缺专业人员,关键是畅通引入渠道,通过公招、调动或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从区内外积极引进奇缺专业人才,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西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