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吉林是农业大省,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人民的小康。加快构建我省稳定长效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对于促进金融公平、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吉林省农信社已经成为全省普惠金融主力军
吉林省农信社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风雨征程。无论是组建之初的合作金融组织,还是现在的向商业银行改制,农信社始终担负起服务“三农”的历史重任,在农民既无财产抵押又无有效担保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支农支小,扶微扶弱,为全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作出了贡献。一是始终坚持服务理念与对象的包容性。以“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为市场定位,全省“存取汇”通存通兑免收手续费。客户群体遍布市县乡村,实现全省9021个行政村农户贷款全覆盖,拥有存款客户1100万,贷款客户330万;二是始终坚持服务手段与渠道的便捷性。致力于打造立体金融渠道网络,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建立起由1610个物理网点、6074个助农服务点及1728台自助设备构成的服务网络,并配以流动服务车,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刷卡消费,取现金;三是始终坚持服务功能与产品的多样性。完善创新六大金融,支持特色农业、绿色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实施惠农富民三大工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实用性。基本形成“易捷通宝”等5大类104种金融产品,满足各类客户需要;四是始终坚持服务贫困与弱小的责任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近4年累计缴纳税收42亿元。成立了吉林农信慈善基金会,捐赠3所吉林农信希望小学,面向社会捐款捐物近3500万元。从边远贫困县招收了150名贫困家庭的高中毕业生,到大学学习一年,毕业后回到家乡信用社工作,圆了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梦、工作梦。
在推进农村普惠金融过程中需要破解的几大难题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互联网金融、混业金融和民营金融的渗透延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冲击和挑战,普惠覆盖面和财务可持续面临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成本较高;二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三是农村金融主体面临风险较多;四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不足。
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是构建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想体系。普惠金融不仅是金融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关系到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关系到贫困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关系到农民奔小康和农村粮食安全的大问题。我们要站在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高度去研究,去落实,不断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深化金融同业合作,履行金融社会责任,主动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二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机构体系。着力构建一个功能互补、竞争有序、合作共赢、包容性强的金融机构体系,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形成“大农协”组织。要以政策性银行重点支持农村开发性普惠金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综合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等普惠金融加大投入。要以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农村普惠金融。积极稳妥推进省、县联社改革,把省级联社组建成控股集团,用股权连接各县级行社,打造“小银行、大平台”的集团管理模式,适时并购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传统金融体系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支持农村工商户和创业者,支持资金需求活跃的农户及贫困农户,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要以商业性银行重点支持产业链金融和社区金融。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产业集聚、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等重点项目建设,城商行重点支持小区小微金融发展和城市社区银行业务。
三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渠道体系。要建立物理网点、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等相互补充、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为社会各阶层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体系。给予存量贷款定向费用补贴、增量贷款奖励,建立普惠金融贷款财政贴息机制。取消财政资金存款歧视政策;对涉农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对普惠金融机构给予所得税返还或股金分红减免税政策;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缴纳费用,设立农村金融普惠服务基金,引导补贴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建立支农风险补偿基金制度,推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保驾护航。
五是构建农村普惠金融的法律制度体系。要从监管主体、市场准入、业务运行、市场退出4个方面健全普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中央与地方分层监管模式。研究制定《农村普惠金融促进法》,修订《商业银行法》、《物权法》、《担保法》等,为农村普惠金融提供法律支持。
(作者系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