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北大仓”如何让全国人民心不慌
——关于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李丽萍 张翔 孙明泉 庞玉红//www.workercn.cn2014-08-12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发展现代大农业,必须加快培育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图为黑龙江省饶河县富饶水稻合作社理事长董良臣(右)在万亩水稻示范基地察看即将收获的水稻。CFP

黑龙江垦区友谊农场大机械在收割小麦。资料图片

北大荒农垦集团早已全面实现了农机现代化,图为飞机在进行航化作业。孙明泉摄

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2007—2013年)

  黑龙江,昔日荒草甸,今日北大仓,千里沃野,万顷良田。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一直以来,黑龙江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载体,积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走出了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成为了全国农业生产的领头羊。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黑龙江积极推进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再一次走在了深化农村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

  2013年,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积极指导和支持黑龙江开展“两大平原”拟推出的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改革事项。同年年底,李克强总理在黑龙江视察时,鼓励黑龙江两大平原蹚出农业现代化改革新路,并明确指示“发展现代农业还得靠改革,特别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重中之重,是龙头”。

  黑龙江已建成中华民族可靠稳定大粮仓

  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的殷切希望。十年后,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调出量、商品量跃居全国之首,农业基础地位继续稳固,“三农”问题有效破解,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蓄势待发。

  “谁来养活中国”的断言被打破,“北大仓”让全国人民心不慌

  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断言:“在中国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预计2030年,中国不能养活自己,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事实上,我国人口增速并没有那么快,耕地减少速度也并不像布朗预测的那么严重,更重要的是,中国有一个稳产、高产的“北大仓”。进入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农业连续十年丰收,特别是2008年以来,粮食总产量以年均近100亿斤的速度增加,先后跨越了700亿斤、800亿斤、900亿斤、1000亿斤、1100亿斤和1200亿斤6个台阶,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1/10,商品量占全国的近1/6,调出量占全国的1/3,均居全国首位,为保障我国粮食需求底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舌尖上的安全”受到威胁,食品源头“保胃战”在黑龙江打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生动描述了食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但食品不同于一般商品,是人类生存和健康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然而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国人谈虎色变。黑龙江坐拥世界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漫长的寒冬阻止了病虫越冬,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农药使用量。夏季昼热夜凉,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多,产出的农产品口味纯正色香、质量安全可靠、营养丰富健康。截至2013年末,黑龙江绿色食品种植7000万亩,超过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三品”认证数量10807个,产品抽检合格率99.3%,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高的省份,从田间到餐桌、从牧场到厨房的食品安全之路越来越通畅。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