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养料
170多年前,美国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发表了著名演说《美国学者》,号召美国知识界:“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师从他国的长期学徒期时代即将结束。在我们周围,有成百上千万的青年正在走向生活,他们不能老是依赖外国学识的残余来获得营养。”由此,美国迈入精神立国阶段。
现在,我们急需化解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情结,摆脱对他国文明的精神依附,急需自觉养成强烈的“中国意识”、独立的中国文化品格,并由此去环视世界,去改造本土实践,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养料,为世界积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尤其是我们教育界。
第一,教育研究首先要树立“中国意识”,面向中国本土问题、实践。现在一些教育研究文章,新名词很多,貌似高深,却与中国语境毫无关联,也不以解决本土问题、改进本土实践为目的。这样的研究或许有其学术价值,但不足以直接引领我们一线的教育改革实践。实践性应该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品格,教育研究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更应该直面现实、引领实践。目前,随着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不管是行政决策方面还是一线学校和教师,都急需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智力支撑。比如高中教育的重新定位、初中教育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小学教育的重新认识等重大问题,都特别需要通过科学与理性的研究、讨论,从而找到具有中国特色、契合本土传统的理念共识和改革途径。
第二,珍惜本土经验,提炼、丰富本土智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仅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也形成了博大深厚、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老祖宗在教育方面留下的宝藏还谈不上有多深的认识。教育理论研究除了“言必称希腊”,是否也应该稍稍留意一下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用中国方式说一点“中国话”呢?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小学校、教师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涌现出了一批可贵的创造性本土经验,如前所述,其中有的与世界教育改革前沿相比也毫不逊色。可惜教育研究界常常漠然置之,没有由此提炼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现代教育理论话语。如果教育科研能够稍稍“屈尊”,尊重乃至珍惜本土创造、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拿出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
第三,以我们自己的精神养料,促进中国教育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目前,中央正在以空前的力度推进各项改革,社会朝气蓬勃,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我们民族要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就需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步伐、符合我国目前国际地位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实践。实际上,教育理论创新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教育改革的推进。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育改革尤其是一线教育实践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理论思考、思想资源作支撑。如今一些区域、学校教育改革表面热闹,但细究起来,其改革的指导性理念要么取之于国外理论,要么是自己经验性、感悟性的简单提炼,前者常有水土不服之虞,后者则难以抓住改革的根本。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突破,首先在于走出教育思想贫乏的困境。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实践者应该联合起来,唤醒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以民族优秀传统、本土经验为基础,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酿造属于我们自己独有的精神养料,促进中国教育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多正能量。
(作者系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二中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