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题外话。
唐振常先生是我尊敬的一位新闻界前辈,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同时精于美食,著有多种饮食小品文集。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曾分析其独特优势:“从小有吃——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会吃——亲友中有张大千等美食家;懂吃——毕业于燕京大学,有中西学根底;有机会吃——当记者游踪广,见的世面大,吃的机会多。”唐振常先生闻言大笑,深以为然。在做报社文艺部主任之余,唐先生第三专业是写电影剧本。更喜欢研究历史,可谓“第四专业”。曾在上海戏剧学院资料室坐冷板凳,“四人帮”粉碎后,旋即跳进史学界,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他的传世之作不是他的新闻作品集,而是《章太炎吴虞论集》和《蔡元培传》。他曾对我说:“新闻记者倘无专长,到老了,顶多做个旧闻记者,别的什么事都做不了。”
兜了一个圈子,回过头来说说我的朋友郑重。作为唐振常所主张“记者还应该另有专业”的代表人物,他便是一专多能、多才多艺。
第三专业——书法
郑重是文汇报高级记者,1961年进报社当记者,从一而终。然而,“记者人生、文史人生、书艺人生”,三者沿袭,要伸出大拇指给他点三个赞。
先谈他的“第三专业”——书法。
去年10月25日,83岁的郑重破天荒地第一次在上海公开亮出自己的书画缘与写字经历,举办见证半个多世纪与谢稚柳、唐云等先生交游及书艺之路的“百里溪翰墨缘·郑重书艺展”。
“百里溪”是郑重的书房斋号。展览汇集郑重书作80件,更有前辈友朋赠与他的书法以及互相往来信札30余件。和他交往有半个多世纪的书画家陈佩秋听说书法展筹备时,惊讶地反问:“认识几十年,我怎么不知道你写字?”这就是郑重厉害的地方。这就叫作多才多艺、深藏不露,他让书法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笔墨领域里耕耘几十年,居然到了耄耋之年开此轰动大展。他写的巨幅八条屏杜甫《秋兴八首》,字好,而且把秋色意境写出来了。诚如与郑重认识多年、也是郑重书法展策展人的祝君波先生所指出:“由于郑重先生与收藏家、书画家交谊甚广,阅历无限,又与谢稚柳、陈佩秋、唐云、刘旦宅、程十发交往甚笃,所以‘近墨者黑’,悟道很深。”
郑重致女儿的三通家信,也用毛笔书写。郑海瑶是才女,复旦中文系毕业后又入复旦外文系,还是陆谷孙先生的女弟子,之后留学英伦。老爸给女儿出题目作文,不妨共享:“瑶儿:最后再说一件事,大英博物馆的东方馆(也可能是中国馆)已经开馆,就是那位你找过的(主任),说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开馆,你能不能为《独家采访》写一篇五六千字的文章,短些也可,不只是介绍这个馆,那位东方部主任也可用一些篇幅,最好能有照片,包括那位女主任的照片。这类文章,读者还是要看的。”25年前写的这封信,700余字,全为直书,家事文字,父女情深。文不加点,一气呵成,小楷飘逸,足见郑重书法功力。
在书法家周志高先生看来,郑重的书法以帖学为主,明显受到谢稚柳等大师书法的影响。他爱好行草书,落笔、运笔交代清楚,中截坚实,末端要么率然停止,要么随势尽力送出,不求刻意收笔而自然生动。这是很恰当的评论。
第二专业:识人、写传记
郑重的“第二专业”是文史,写人物传记。他在退休之后,离开了《文汇报》这一发表平台,自觉地把目光转向文史,去开拓一个新天地。他为诸多艺术家、书画家、收藏家、科学家作传。著有《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谢稚柳传》《陈佩秋传》《唐云传》《林风眠传》《程十发传》《张伯驹传》《徐森玉传》《张珩传》等。写过那么多书画家的传记,在上海新闻界中并无二人。这些人物传记,文笔优美,材料充分,评介得当。陈佩秋曾表示,郑重对海上书画界的了解,特别是对谢稚柳生平资料的收集研究方面,可以说是第一人。
郑重当文史专家、传记作家,缘起于他在当记者时,和一大批艺术家、书画家、收藏家交了朋友,与谢稚柳、唐云、来楚生、张大壮、刘旦宅等海派艺术名家成为忘年交。他同许多传主的交往,并不是他们名满天下、画很值钱的时候,大多是在他们不得意,甚至是坐冷板凳的日子。
1969年,郑重去探望谢稚柳、唐云,当时,他们已经成为“牛鬼蛇神”,被打入另册,生存维艰,郑重却想给他们一点慰藉。被关在牛棚的谢稚柳在扫楼梯,郑重帮他扫,跟他聊天。谢稚柳想去莘庄梅园看梅花,郑重有个朋友在医院工作,会开汽车,他让朋友开车载谢稚柳看了一天梅花,谢老开心之极。在“批林批孔”时,“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批判唐云是“复辟”的老头子,没有人敢接触他。唐云是酒仙,郑重陪他喝酒。那时郑重也没有多少钱,请唐云上个小馆子吃顿便饭,花了1.6元,唐云照样吃得很开心。郑重妻子从安徽来上海后,请唐云到家里吃饭,一间小屋,几样家常小菜,唐云照样来喝酒吃饭,津津有味。吃好饭就拿起笔来画画,唐云给郑海瑶画了一张麻雀图,麻雀虽小,栩栩如生,小姑娘高兴地珍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