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书库

苦难其实是一种磨砺

王淼
2019-07-01 10:11:40  来源:文汇报

——读《石榴花开》

《石榴花开》耿雪凌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耿雪凌的《石榴花开》是一部以黄河故道地域文化为背景的乡土长篇小说——所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的旧河道。黄河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2600年间,因河床的不断增高,或者各种人为因素,黄河曾经决口1500多次,经历了26次改道,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黄河接近半数的改道,鲁西南总是首当其冲,其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生活在这片苦难土地上的鲁西南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灭顶之灾,一次又一次地绝地重生。黄河改道既为鲁西南人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同时也让这片土地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地貌,从而孕育出独特的故道文化。耿雪凌即以这种独特的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苦难的生存,讲述了这个家族几代人的不甘与抗争,并将他们人性的本能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小说起始于1938年6月,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堤的前一夜,小说的主人公名字叫石榴,她是灾难的幸存者,也是一个一生生育了19个孩子的女人。对于生活在鲁西南,具体说生活在单县的黄河故道人而言,1938年6月并不仅仅意味着黄河荡决与洪水滔天,同时也是日寇进逼,土匪割据,各种势力相互拉锯,以及蝗灾、旱灾、饥荒等一系列天灾人祸的开始。然而,在那个人命贱如草芥的年代,活着尚且不易,石榴却以自己矮小的身躯顽强地孕育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尽管命运总是与她作对——家乡被淹,母亲和哥哥生死不明,新婚之夜遭遇抢劫,公公婆婆双双死去,接踵而至的还有灾荒饥馑,流离失所……但石榴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坚强,活得明白。石榴的第二代,乃至第三代也是同样。比如用鼠药毒死自己男人的小麦,跳湖自杀的大麦,她们陷入了与同一个男人的畸形之恋中不能自拔,虽然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她们总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即便生活困苦难行,她们依然显示出一种无畏的执著与力量,命运压不垮,苦难打不倒,随时可以走出低迷,焕发生机。她们的生命如同黄河故道边生长的野花,盛开,凋谢;时而温暖,时而冷酷;既有精彩,也有悲哀,这其实正是黄河故道人的生存状态。

        是的,黄河故道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爱和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跌打,挣扎,摔倒了,爬起来,擦干血泪,继续前行;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每个人的命运都很曲折。在耿雪凌笔下,黄河故道自是莽莽苍苍,一望无际,两岸各种各样的树木茂密繁盛,河底生长着芦苇和蒲草,呈现出一种神秘的样貌,氤氲着人们带有神异色彩的浪漫想象。虽然肆虐的洪水时时威胁着黄河故道人的生存,但这片土地待他们毕竟不薄,丰年不必多说,单是细腻的沙土窝,既可以当床,又是孩子们天然的尿布。在耿雪凌笔下,黄河故道人的结局往往是悲惨的,但他们的生活本身却充满了喜剧氛围——她写蝗灾,本来有着悲壮的色彩,却因了两个孩子的玩笑嬉闹,变成了一个充满喜感的场景;她写生育了19个孩子的石榴,说“石榴那块田地,有种就生根发芽”,像极了孕育一切的大地母亲。这或许就是黄河故道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他们泼辣,狡黠,具有双重性格,不如此则不足以讨生活;他们拿得起,放得下,即便是天大的事情,于他们也不过尔尔,一切都是活着的需要……这些复杂而多面的人格,造就了他们大悲大喜的人生。

        乡土文学的要义,首先是深深地根植于乡土,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有深情,有认识。耿雪凌是土生土长的黄河故道人,她的小说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是语言。耿雪凌熟稔这片土地,她不仅对乡土语言有着娴熟的把握能力,对方言俚语的运用也得心应手、恰到好处。读耿雪凌的小说,一种火辣辣的感觉扑面而来,透过这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字,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黄河故道人真实的日常生活,听到他们的言谈话语,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也歌于斯,哭于斯,他们的所思所想与这片土地密切相关,他们的所作所为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尽管他们在严酷的生存环境面前渺小如尘埃,卑微如草芥,但在他们的生命中,却从不缺乏源自人性本能的大欢喜与大快乐。

        黄河故道原本是一个有灵性的世界,天地有灵,草木有灵,万物有灵;黄河故道同时又是一个灾难频仍的世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苦难其实更像是一种磨砺,让他们坚韧、隐忍,让他们冷酷、决绝,这一切都是为了活着——只要活着,他们的生活就算成功,他们的人生就是喜剧。而石榴则更像是一个象征,黄河故道人的屈辱与伤痛,不甘与抗争,坚忍不拔,生生不息,都在一个女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耿雪凌以泼辣、粗粝的文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黄河故道人野性而剽悍的人格魅力。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获得高温津贴是权利不是福利

    虽说现在大多数城市建立了纳凉工程,但是户外劳动者并没有闲暇享受这些清凉政策。面对滚滚的热浪和劳动者的防暑降温需要,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用人单位的利润血管里自动流淌道德血液。出台高温规定,提高高温津贴标准,也未必就能帮助劳动者兑现高温津贴,落实高温停工权利。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关于劳动争议中的证据收集与保留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打官司,成为劳动争议理性化解的重要路径。然而,从不少地方披露的数据看,举证能力弱成为劳动者败诉的重要原因。要提高举证能力,就要了解在劳动争议中需要提供哪些证据,这些证据又该如何收集、保留。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优化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环境的思考

    增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效性,既要在集体协商本身上下功夫,又要同时做好“诗外功夫”。这个“诗外功夫”,就是从优化集体协商的环境入手,强化法治宣传普及,强化企业民主管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环境的叠加效应,力促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把握根本 聚焦主体 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对于工会组织来说,把握政治性这个根本、聚焦群众性这一主体,是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遵循,而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则是检验主题教育的主要标准。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