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隔山隔海有知音
左贞观写过不少有影响的作品。他虽然16岁就离开故国,故国成了他心底遥远的梦,但中国文化已融入他的心脉,不可剥离,他把对中国的情感倾注到自己的音乐中。他的作品既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元素,又融入俄罗斯文化的精髓,一经问世,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左贞观的作品,除了他大学期间写的,还有《大提琴奏鸣曲》(1983)、《李白诗歌3首》(1987)、《中国古诗浪漫曲3首》(1989)、《钢琴小品》(1989)。他1990年创作的《汉宫秋月》,在西洋弦乐中加入了中国的传统打击乐器铙、钹、锣、鼓、木鱼,营造出强烈的音响对比。1993年写的一首《五行》更是让中国的打击乐器唱主角。
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基础上,吸收和提炼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写了一首同名小提琴协奏曲,业界人士高度评价这一经典力作。2006年,他又把《小河淌水》改编成一出二幕芭蕾舞剧。剧情大致是这样的:龙宫王子爱上了在高原湖泊边独舞的少女阿薇,而自小与山林为伴的阿泰也想娶阿薇做新娘。少女与王子的相爱让阿泰绝望地点燃山林。族人决定用引来灾难的王子祭奠滇池龙王以祈雨。最后王子化为水,少女也随王子融入滇池成为“睡美人”。有意思的是,舞剧的编导以及50多位舞蹈演员都是俄国人,他们穿上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装,在俄罗斯爱乐乐团的现场伴奏下,以芭蕾舞的形式演绎一段中国的民族神话。2006年12月5日,舞剧《小河淌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继而在上海、浙江、云南等地巡演,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好评。2009年8月在莫斯科公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俄建交60周年的献礼。
他离开中国时年纪还小,后来居然深入研究过国乐。他在俄罗斯艺术研究所工作期间,写过不少介绍中国音乐和音乐生活的文章。有一篇《中国的音乐理论体系“律”》发表在苏联《亚非民族音乐》1987年第5辑上,文中还提到了我国17世纪明代的著名律学家朱载堉,他提出的十二平均律比巴赫还早一个世纪。那些知识是苏联同行们闻所未闻的。
2014年,他查阅了许多资料、采访了不少当事人、花了许多年功夫写成的学术著作《俄罗斯音乐家在中国》,由圣彼得堡作曲家出版社隆重推出。20世纪早期到50年代,流亡到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俄罗斯侨民音乐家,如齐尔品、阿甫夏洛莫夫、舍甫磋夫、查哈罗夫、阿诺索夫、苏石林等人,从事创作、演出及教学,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了许多贡献。该书正是对这一段往事的记录,其中文译本2017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并在哈尔滨举行了首发式。
俄罗斯作曲家协会理论刊物《音乐论坛》评论说:“作为一位艺术家,左贞观在其创作的思维方式上明显带有东方传统,例如其特殊的音色以及对动静的感觉;并且,他很善于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的音响。他的音乐富有魅力,引人入胜,显示了他对和谐与完美的不懈追求。”《莫斯科晚报》认为:“左贞观的作品是现代音乐节最佳作品之一,足以为任何一个国际乐坛增光添彩。”苏联作曲家协会理论刊物《苏联音乐》评论道:“他是找到自己独特创作道路的作曲家,是莫斯科作曲家的成功代表。”
5.叶绿花红亮硕果
数十年来,他的音乐作品屡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1993年他的单乐章管弦乐作品在上海获得国际比赛奖,1996年他的作品在意大利国际作曲比赛获得第一名等。他参加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国际现代音乐节,1991年与莫斯科的15位作曲家共同建立了“现代音乐协会”,1992年创建了俄罗斯爱乐乐团,1993年和另9位作曲家被邀请加入“俄罗斯音乐与21世纪”俱乐部。
2005年3月11日,在俄罗斯中央艺术宫举行的左贞观作品晚会上,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称左贞观为“在俄罗斯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和创作才华的最权威的专家”,“居住在国外的最杰出的华人之一”。
中央电视台《中华之光》节目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侨办等机构主办,专为表彰全球华人文化精英。2017年左贞观进入该节目表彰人选,他在领奖时说:“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文化向外传播做得还不够,所以我有责任今后让中国的团体、中国的音乐能在俄罗斯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和平基金会2015年授予左贞观“和平大使”的荣誉称号。
左贞观当之无愧。
(作者:薛范,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