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经济增长依然一枝独秀,但存在结构隐忧
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今年三季度GDP的增速达到7.8%,这么亮丽的数字是否让您感到意外?能不能说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潘建成: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由7.9%下滑至一季度7.7%和二季度7.5%,在宏观政策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尤其是没有出台强劲的刺激政策的背景下,三季度经济增长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确实略有意外。不过,考虑到去年同期增长基数较低(增速为7.4%)的因素,三季度的回升实际上还是温和的。
关于是不是“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首先我不认为今年一、二季度的经济形势“坏”,则“最坏”就更无从谈起。虽然与金融危机后的5年数据比,目前的增长速度是比较低的,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7.5%以上的经济增长依然是一枝独秀,不要说远远高于美国、日本2%以下的低增长和欧洲的负增长,也比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高出一大截,比金砖国家除中国外增长最快的印度高3个百分点。而且,随着中国劳动人口的减少,就业的增长速度的要求降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7.5%以上的增长确实属于中高速增长,是完全可以接受也应该乐于接受的,根本谈不上“坏”。
其实,我更关注的是“亮丽的数字”背后的隐忧。因为三季度的较快回升事实上很大程度上靠化工、有色、钢铁、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较快增长的推动,这增加了节能减排的压力,同时这些行业的回暖有可能容易让人忘记其严重产能过剩的现实,造成相关行业投资增长加快,增加化解过剩产能的难度。比如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有色金属行业,在去年增长20.6%的基础上,今年1—9月份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至22%,确实令人担忧。
内需是回升主要动力,不能说是房地产主导了三季度经济增长
记者:三季度亮丽数字的背后,究竟是内需还是外需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有分析认为,是房地产主导了三季度的回升,您认为这种分析有道理吗?
潘建成:三季度内需和外需都发挥了作用,但主要动力还是来自内需,尤其是投资需求。今年以来中央的宏观政策的重要特征是保持稳定,并针对性地预调微调,与此同时通过改革比如放松投资审批等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然,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活跃对投资和消费均产生了促进作用,是三季度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不能说是房地产主导了三季度的经济增长。其他动力还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的较快增长,比如很多城市的地铁、机场建设、水利建设,以及民生工程建设等,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的汽车消费的较快增长,以及信息化消费的较快增长,也成为三季度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下阶段经济或在7.5%左右窄幅波动
记者:年中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经谈到,宏观调控的“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目前看,前三个季度虽然没有到达这些上下限,但是不是存在隐忧?比如, 9月份的CPI又重回3%以上。
潘建成:目前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均在“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合理区间正常运行,为改革和转型创造了难得的有利时机。9月物价虽然重回3%以上,但一是仍低于3.5%的调控目标,二是9月份物价上涨相对较高与蔬菜水果等食品受不利气候影响减产、中秋节在9月(去年中秋节在10月)有关,也与因为打击强行购物导致旅游价格显性化从而明显上涨有关。由于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为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稳定奠定了基础,加之四季度翘尾因素渐趋消失,旅游也因季节因素趋淡,CPI可望呈现回落趋势,通胀压力其实不大。
记者:中国经济景气中心多年来一直在进行景气调查分析,根据你们的相关调查,企业家和经济学者们对四季度经济的走势以及全年经济有什么见解和预期?您个人认为宏观经济下一步是“横着走”还是“竖着走”?
潘建成:三季度的企业景气调查和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均对四季度给予乐观的预期。其中企业预期景气指数为123.9,比二季度提高0.9点;经济学家预期景气指数为6.04,比上季度提高1.29点。乐观的预期表明信心的增强。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预期的改善是温和的,从订货情况看市场的回暖程度也是温和的。这种温和的回升会增加经济增长的平稳性,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关于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走势,在宏观政策相对比较稳定(既不明显放松、也不明显收紧)的环境下,我更倾向于认为会在7.5%左右窄幅波动,也就是基本上是“横着走”的趋势,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上半年在今年三季度7.8%的增速基础上继续往上走的可能性不大,也不必要。因为,现在重要的是转型,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