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嘉宾访谈-正文
代表委员访谈: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
本报记者 丁军杰 杨冉冉//www.workercn.cn2014-03-05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短缺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人口红利减退、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趋势,对生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优化政策体系,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对企业通过较少的自主改造投入,但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技术改造项目,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制定重点鼓励的设备应用目录。

  有资料显示,改造现有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比新建同等生产能力的企业节省投资2/3,时间可节省50%左右,设备、材料可节省60%。

  王利平建议,政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向“机器换人”项目倾斜,对重点项目实行中长期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提出限定标准。探索设立工业企业应急转贷基金,优先“机器换人”项目贷款转贷使用。

  “‘机器换人’工作是一项高技术含量、专业化的工作,机器种类繁多,更新尺度把握困难。目前缺乏专业的机器换人设计服务单位和能够提供个性化换装的中介机构,机器制造企业和需求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对接的桥梁。”王利平认为,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他说:“花个几十万、几百万购买先进设备并不难,难的是目前企业的技术能力能不能跟上。许多企业虽然买进了一些国外设备,但却在软件匹配、人员培训上捉襟见肘。”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推广‘机器换人’的最大现实困境是引进设备后的自我改造过程。”王利平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企业“机器换人”的信息支持。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浙江省“机器换人项目”的全面铺开让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智能机器引入日常的生产中。日前,该省印发了《进口机器换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浙江省计划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