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报记者王丹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日前,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再次把推进绿色生产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就此,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严法善。
绿色发展是全球各国的普遍共识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当前,推进绿色发展势在必行。请您谈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严法善:绿色发展理念是人们在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中产生的,最早起源于美国人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书中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环境破坏作了反思,引起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列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5个主要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强调通过新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人在《绿色经济蓝图》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近年来,在实现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纷纷提出绿色发展战略,绿色经济发展迅速。
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绿色发展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环境压力使绿色发展成必然要求
记者:请您谈一下当前我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
严法善: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但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我国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和耕地人均拥有量、石油和天然气人均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但是,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同时,我国还存在很多环境问题,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土地沉陷、水位下降、植被破坏等,由此造成的损害群众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反复出现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问题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雾霾出现的频次和程度最为严重,每年出现的天数在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雾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PM2.5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是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其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公众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和危害。
记者:在这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您怎么认识我国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迫切性?
严法善:绿色发展战略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要求。我国在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绝对量减少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础上再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绝对量继续减少10%。我们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力促经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目前遇到的基本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如何做到“科学发展”,做到“绿色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这可以说是绘就了推动绿色发展的路线图。我们要注重推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建设等各个领域的节能增效,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使绿色发展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真正动力。
政府要为绿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记者:发展绿色经济,形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运行机制,政府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您认为,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持?
严法善: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首先,要搞好规划。在编制长期规划时,要把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低碳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国家发展绿色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用绿色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第二,要健全法制。研究建立完善的绿色经济法规体系。加快制定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绿色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绿色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第三,要完善政策。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四,要示范推广。要建设若干聚焦绿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示范区,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绿色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在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建立绿色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提出按绿色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城市发展的思路。
第五,要加强领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绿色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加快研究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
企业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
记者: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一些企业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仍待扭转。对此您如何理解?
严法善:工信部和中国社科院在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确认,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报告指出:“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虽然我国享有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未走出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的生产路线。面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工业企业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做出努力。
前不久,工信部发布《2014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组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促进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开展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在全国选择5个左右的地级市,指导编制和批复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实施方案。开展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将有助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企业要多策并举推进绿色生产
记者:结合《2014年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您认为,推进绿色生产,工业企业应该如何去做?
严法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推动绿色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通过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积极推进绿色生产。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
进行技术创新,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绿色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建立绿色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绿色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发展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技术。2013年,环保部发布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能源利用是防治细颗粒物污染的重点领域,重申我国将实行煤炭总量控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政策。同时,我国将在特大型城市核心区域实行能源无煤化,研究推广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减少煤炭燃烧造成的污染物排放。这种技术能够使企业在更低的成本下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极大地帮助企业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其对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