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推进专业评估和认证。健全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启动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导师动态遴选、考核和招生机制,实行研究生新导师岗前培训制度。完善导师责任制及奖惩机制,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责任感。
构建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探索和改革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严格监控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制定研究生助奖学金制度,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工程,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学位论文奖惩机制,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加大研究生短期出国访问和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的力度。认真规划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研究生。
推动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积极探索做大做强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办学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推进科研工作和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科研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
记者:高校具有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广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在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广西教育发展大会也提出,要提升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广西大学如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梁颖: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这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我们以科研推动发展的关键在于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需求,在坚持基础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性研究,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推进校地、校企、校行的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切实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化科研工作和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协同创新抓好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重大重点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
深化科研工作和管理体制改革。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精神,完善分类评价体系,重点研究和制订新的推广服务评价办法。结合国家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重大调整,出台新的纵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研究和制订科研团队考核办法,形成重大重点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遴选和培育新机制。国家级项目立项数继续增加,争取科研立项合同经费新突破。
以协同创新推进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开展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的大讨论和大实践,以建设好4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和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重点,扎实推进“2011计划”的实施,力争获得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基地为目标,继续重点培育广西有色金属及特色材料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糖业及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确保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建设验收。实施“中国—东盟区域性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重点建设一批自治区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
积极培育重大重点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加强科技管理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围绕亚热带高效农业、现代先进制造、美丽广西和生态建设、传统工业信息化改造、海洋环境和技术、东盟研究和文化承传等领域,策划若干重大重点项目进行培育,力争取得多项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做好“轻工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技术设备及工业化应用”成果申报本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相关工作,启动“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水牛XY精子分离性别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和“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成果申报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过敏反应与致病性调控机理”、“转基因克隆水牛”和“伽玛射线暴物理和宇宙学”等一批项目申报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培育工作。启动教育部和广西人文社科奖培育工作。
加强应用型科研成果的培育、转化和推广。重视应用型科研成果的培育,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激励机制,改革横向科技合作管理办法,提高教师转化和推广应用型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加强校市、校厅、校企合作,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环境条件,力争转化和推广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应用型科研成果。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运营的管理,对园区规划进行设计调整,提高创业孵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抓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机遇
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记者:人才是一所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就没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个学科、一个学校就没有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就没有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建设好高层次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在这方面,广西大学有何举措?
梁颖:人才是高校发展的基石,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强劲引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是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抓住自治区给予广西大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开展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和考核评价机制,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
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工作规程与实施办法,设置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试行“人才特区”管理模式,探索高层次人才特聘制度。做好两院院士后备人选、长江学者、国家特支计划后备人选培养工作。加大现有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力度,强化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使引进和培养的人才形成合力。把人才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作为学院领导班子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申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扩大博士后招生规模,提高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
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探索多样化的用人机制和各类人员退出流转机制,试行职员制改革。做好第二轮岗位聘任工作,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和岗位总量,科学配置二层单位人力资源。完善岗位设置分类分级体系和绩效考核分类评价体系,通过对各类人员科学合理的评价,形成有效的创新驱动机制。
创新职称评审工作机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全部评审权,将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尝试在部分学科和一定年龄段将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评定条件,注重考核科研成果的质量、贡献度及影响力。
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
为加快学校发展提供保障
记者:高校党组织是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广西大学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保障?
梁颖:加快推进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们要大力推进党的思想作风、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和师生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和理论研究工作。发挥好校党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头作用,以中心组学习带动二层单位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抓好全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
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做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及“回头看”工作,深入总结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成果,建立健全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密切联系群众和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组织开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深化党务、校务公开,严把“七个关口”,重点加强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加大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抓落实的力度,切实执行责任制、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建设严格的检查、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八项规定等相关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对违反八项规定重大问题的查处,加强对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和推进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建设。
做好中层干部换届工作。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党管干部,探索干部选拔和管理的新机制,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德才兼备的好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为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提升党的建设工作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育先进典型、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创新。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扎实做好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执行力与加强责任心,对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处理,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实施“大学生头雁计划”、“学生党员先锋计划”,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引领作用。切实做好校领导及二级学院领导与党外人士交友联谊和重点联系工作。
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全区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中国梦教育;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强调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学科建设,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师德工程”,抓好“一院一品”评选活动,培育和打造学校学院特色文化建设品牌。加强“广西大学文明网”建设,充分发挥文明网的宣传、交流、教育功能。扎实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大力开展军民联合共建、校市联合共建活动,积极参与地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