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项目实施1年来,奖励好人好事800余次,发出的奖金总额达800多万元。这是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在正式实施1周年之际公布的一组数据。1年来,该项目以“弘扬真善美、奖励正能量”为宗旨,在网络和社会上掀起一股正能量旋风,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记者:“天天正能量”是一个怎样的公益项目?
王崇和:经常关注新闻的读者会发现,近一年来有很多感人的事在我们身边上演:上海地铁里一位阿姨主动捡起别人丢在地上的碎西瓜皮;北京工人体育馆内一对父女在赛后义务清理看台垃圾;江西宜春两位少年高考前奋勇夺刀救人;贵州山区中一对北京的古稀老人退休后千里迢迢前来支教9年……这些善举的当事人往往都会获得一笔奖励,这些奖励就来自“天天正能量”公益项目。其实奖励不是目的,通过奖励吸引公众关注,从而让爱心传播、扩散,让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天天正能量”项目旨在“推崇人性真善美,唤醒社会正能量”,通过奖励的方式,肯定好人好事、传播弘扬正能量。项目每周评选一次,对一周来全国各地的好人好事,通过公众的参与和评委的投票,给予当事人1000元到10万元不等的现金奖励。截至7月22日,累计奖励好人好事800多件,发放奖金800多万元。
记者:和其他公益项目相比较,“天天正能量”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王崇和:关注平凡善举,现金奖励正能量,运作公开透明化、把公益的决定权交给公众,这就是“天天正能量”最大的特点。
当前我们的生活中主流的东西还是充满正能量的,这些正能量才是这个时代正常的价值观。我们希望通过“天天正能量”的奖励与肯定,唤醒每个人心中积极向善的一面,让“好人有好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让善良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人心中。
记者:“天天正能量”的运行模式是怎么样的?
王崇和:“将公益的决定权交给公众”是这个项目的运行模式。目前“天天正能量”已经建立起了一个由众多媒体、志愿者、公益组织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公益联盟,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由网友自发地去寻找正能量的典型案例并推荐,之后再由“天天正能量”组织网友投票并给当事人奖励,表达公众对其的鼓励和赞许。
除了日常评奖外,更为重要的一种活动模式则是“媒体+公益组织+天天正能量”。为了扶持公益组织,发动更广泛的人群加入到正能量的活动中来,“天天正能量”与媒体及公益组织展开三方联动,发起了“关爱支教志愿者”、“为爱益骑行”、“‘只要跑起来’公益跑”等活动。在2013年底发起的“关爱支教志愿者”活动中,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38个义工团体参与了志愿者的寻找和关爱活动,共128名长期在贵州、甘肃、四川等地山区支教的志愿者收到了活动送出的新年大礼包。
记者:获奖者是怎么被评选出来的?
王崇和:正能量评选的机制,是公开且透明的。
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及传统媒体资源优势,每周对网络微博和传统媒体所报道的正能量故事进行发掘、征集、展示、传播和奖励。所有的候选案例都会在网上公示,并邀请由媒体代表、专家名人组成的评审团以及广大网友进行投票和点赞。凭借评委票数和网友点赞数决出一、二、三等奖。评选结果出炉后,天天正能量项目组会第一时间与获奖当事人联系,直接将奖金颁发到获奖者手中,媒体则会对获奖情况进行后续报道和监督。
记者:“天天正能量”给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王崇和:首先是观念上的变化。因为社会上一些不正确舆论误导,有时候做好人做好事甚至会被人嘲讽为“傻瓜”,而来自“天天正能量”的传播和奖励,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公众做好事理直气壮的勇气和信心,坚定了好人好报的观念。
其次是正能量的扩散与传播。许多获奖者在得到奖金后,纷纷捐给更有需要的人,继续传递正能量。上海地铁拾起西瓜皮的阿姨把奖金捐给了武汉贫困学子,捐资行善的拾荒人张广娟获奖之后又把奖金捐给了吉林省慈善总会,昆明的张楠捐出奖金用于寻找和奖励更多“最美春城人”……奖励一个人的善举,唤醒了一群人的善心,这群人又会带动更多人,当更多人的爱心和善良凝聚在一起,就会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一股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气场。
还有就是“天天正能量”还联系了全国各地的数十家传统媒体,网上网下互动,让每一个小小的善行短时间内就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向世人展示着善良所散发的巨大能量。
记者:除了直接奖励好人好事,“天天正能量”有没有开展其他爱心活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崇和:除了直接奖励社会正能量,“天天正能量”还借助淘宝网平台优势,先后多次发起了“爱不闲置”、“捐淘金币做公益”、“买一善一”等简易透明又有趣的公益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普通网友参与,把公益融入了网友的日常生活中。据统计,这些活动目前惠及的人群已有4万多人。在2014年,“天天正能量”将投入总计2000万元,进一步奖励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唤醒社会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