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德保障
湖南日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那么党的“初心”与“使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李建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从伦理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责任。马克思·韦伯曾在他《作为职业的政治》的著名演讲中提出政治领域中“意图伦理”和“责任伦理”之分,前者不考虑后果,后者要求行为者义无反顾地对后果负责任,政治家应当遵循的是责任伦理而不是意图伦理。赫尔穆特·施密特甚至认为,对自己的行动或者不行动的结果承担责任,其前提首先是承担在确定目标方面的责任,“政治家(群体)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不能同他所接受的伦理基本价值产生冲突,缺乏基本价值的政治必然是没有良知的政治,是在道德方面无所顾及的政治,并且会趋向于犯罪。”所以,负责任是任何政治权力主体的“第一原则”。责任从伦理上讲有三个基本向度:集体责任还是个体责任、外在责任还是内在责任、向后看的责任还是向前看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就是内在的、向前看的集体责任,体现了对神圣使命的担当。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以“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只要“初心”不改,“使命”不弃,“担当”不懈,中国共产党必将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善治”之境,“中国之治”必将在全球治理的大格局中彰显“中国之制”的道德力量,“中国之制”必将在“世界之治”的前行中成为“向上向善”的航标。
7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落实与执行,执行力离不开道德力
湖南日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蓝图已经绘就,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道德上如何确保执行力?
李建华:制度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各个治理主体的执行力,而执行力是否强大,需要道德力的支撑。正如政治与道德从来就是唇齿相依一样,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执行始终不能离开道德精神的滋养和道德力的支撑。各级党委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惟其如此,才能确保执行力的有效发挥。道德力作为政治能力之重要构成,就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我决断能力,是人的自由实现的能力,是意志坚定地实现政治目标的能力。任何参与国家治理的组织与个人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而要实现政治使命就必须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纯洁的政治品质、严明的政治纪律和强大的道德力。
道德力是个人或组织因德性而产生力量的附加值,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示范力、引领力、凝聚力、自制力、整合力等,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道德凝聚力是组织凝聚力的一种,是组织通过向其成员宣传其道德理想、价值目标,阐明其性质、任务、宗旨,以调动其成员积极性、创造性,而将其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能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向心力,没有向心力就不可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道德表率力就是道德影响能力,也是榜样号召力,是人或组织以其高尚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美和善的道德行为吸引、感召、影响社会其他成员的一种能力。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道德整合能力就是社会通过对主流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伦理理念的宣扬与倡导,对社会各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进行调适,创造并建构统一的、开放的、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和公正的社会秩序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