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也遭遇了新的风险挑战。青年创新创业者们是这个时代最敏锐精进的群体之一。对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他们最关心什么?
春节前夕,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复旦青年创业中心主任孙金云,在一个由500多位复旦MBA学子组成的微信群中,发起了一场征集活动,希望了解大家新一年关切的经济热点。学子们踊跃回复,让孙金云看到新一代创新创业者的态度,也感受到经济热点与创新创业领域的深度互动。
年轻人们列出哪些“问题”
解放周一:据说,这次征集发出后,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回复。可否请您就大家列出的热点问题作一个点评?
孙金云:站在新年的起点上,回眸创新创业领域过去一年走过的路,展望新一年最可能发生的热点议题和主要挑战,是我发起这场征集的初衷。这几年,创新创业领域与经济热点之间的互动非常紧密。透过同学们的关切,我们基本上也能看出大众,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对当下经济热点的感受、态度与预判。
从征集结果来看,同学们的关切比较集中。在他们列出的问题中,人工智能、创新创业、5G、中美贸易、特斯拉、电动车、科技研发、直播电商等主题词多有涉及,与2019年发生的经济热点高度重合。
举例来说,吕淳同学提问:2019年可以说是独角兽神话破灭的元年,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投融资端的格局会发生怎样变化?会给创业公司战略选择及运营打法带来怎样的影响?陈欣荃同学提问:从网红电商如涵控股登陆纳斯达克,到李佳琦、薇娅爆红,日进斗金,如何看待MCN(“多渠道网络服务”的英文简称)的未来发展?刘占玉同学提出:在国家层面,该如何做好教育和科研体系的深化改革?企业层面,该如何进一步吸引和激励高层次创新人才?
同学们的关注和提问质量相当高,与我个人的关切不谋而合。除了这些之外,我本人还会特别关注中国企业出海现象,尤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出海现象。这个问题比较新,人们对它的关注还不多。我相信,今年上半年,这个领域里一些新生的现象,会受到更充分的关注。
解放周一:您在征集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后,还询问了大家对这些议题的主观判断。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追问?
孙金云:在经济领域,主观态度对趋势的变化和走向会产生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那些大家都感到积极、乐观的主题和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孕育着信心和新的机会。
比如,大家对5G的态度是积极的,因为5G技术本身就是积极的。而人们之所以对电动车、科技研发、特斯拉持有积极态度,是因为它们代表着新的产业形态、新的技术路径和技术模式。而数字化转型、长三角一体化,都是已经在发生的、正向的、积极的变化。
当然,在积极之外,还需要客观。所谓“客观”的态度是指,大家认为其长短、优劣需要辩证看待。比如,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但是在过去两三年的发展中,区块链技术被误用、滥用了。可即便如此,区块链目前暴露出的弊端,只存在于区块链技术的一项应用领域。对此,同学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些投机事件的爆雷,就把区块链技术整个否定掉。类似的态度,也出现在大家对机器人技术的判断中。
当然,有一些现象已经被证明是消极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P2P泡沫的破灭。
为什么大家认为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是客观的,而不是消极的?因为中美贸易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原有的互动往来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新的市场、新的平衡。压力之下的对峙不全然是消极的,很可能在某种条件下带来新的出路、新的可能。所以,同学们对这个现象持“客观”的态度,我也很认同。
创业须回归创新这颗初心
解放周一:您长期站在创新创业领域一线做研究。看到同学们的回复,再结合个人的观感,您怎样看待当前的创新创业现状?
孙金云: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非常强调对创业的热情,对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却没有足够重视。人们曾经陷入对创业的迷思,似乎只要有一个好想法、找到一个痛点,甚至设计出一款有新意的手机应用程序,就可以创业。
但事实上,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应该是所有创业者的初心。没有真正创新的创业很难走得长远。且创新包括了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类别。商业创新当然很重要,但仅有商业层面的创新、没有技术层面的创新是不够的。
从去年到今年,我看到提“技术创新、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人越来越多。这或许就是人们多年来对商业模式创新过度关注后,一种理性的回归。
回眸2019年,展望2020年,我对创新创业领域有三个基本判断——风停了、雨来了、走出去。
风停了,是指我目力所及的很多商业模式创新遇到了瓶颈。前几年,有句话一度疯传,叫作“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见当时创业者、投资者陷入对各种风口的狂热追逐。但到了2018年、2019年,我们明显可以看到,除了部分已经得道成仙的“猪八戒”,剩下的“猪”都摔下来了。
解放周一:是“飞起来”还是“摔下来”,创新创业者到底如何做,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孙金云:管理学谈论企业经营战略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关键词——“进入壁垒”,专门关注一个新行业或新商业模式出现后,这件事本身有没有壁垒,是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如果谁都可以做,说明这个业务进入壁垒低;反之,很多人想进入,却只有少数人因为某些特殊的机缘、资源、能力才能参与,就叫进入壁垒高。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进入壁垒低还是进入壁垒高,会影响业界对该业务或行业未来发展的预判。如果进入壁垒低,大家都想去做、都能去做,这个业务、行业很快就会被炒热。而一旦被炒热,它的生命周期就会缩短。尤其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绝大部分商业模式创新的进入壁垒都变低。这就会形成大家一窝蜂涌入、砸钱做规模的现象。谁跑在最前面,就可以最快地获得规模优势,把竞争对手甩在后面。所谓的“风口”就是这样形成的。
当风口到来时,大家一窝蜂往里扎,创业企业就会被外在的资源、热度往前推。一旦没有了进入的壁垒,相互之间的模仿成本就会变低,资本吸取能力最强的企业会跑到最前面。又因为网络效应,大量用户之间形成联结,这个企业就会成为形成垄断、得道成仙的“猪八戒”。那些没有实现网络效应的,则会越来越弱小。等风口一过去,大家都发现供大于求,才开始回归理性,真正重视企业创造的价值。这时,大部分因为风口被捧起来、未能坚持价值创造的企业,就都摔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绝大部分风口最后只成就了一两家企业的原因。
如今,这个风口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当风口周期变短,大家又都处于群体博弈的状态,只有赌对了那个未来垄断者的投资人,才能获得回报。至于那位“未来垄断者”,只有在扩张的速度和利润的获取之间找到平衡,有了可以向资本市场交代的能力,才会拥有可以被看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