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杨百寅、单许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需要深入提炼成坚实的理论体系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堪称世界发展的奇迹。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处于这个变革时代的人们往往感到迷茫。例如,我们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是否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到了极限?政府、市场及道德习俗对经济行为是否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调节作用?这三者的动态平衡关系是如何发生的?在互联网时代,非常小的突发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都可能变成一场危机。那么,我们的社会治理方式该如何改变?我们过去成功的经验会不会反而束缚我们的手脚?国际“反全球化”以各种面目出现,并逐渐形成浪潮,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为了走出现实中的迷茫,我们可以依赖的定力是什么?
应对中国改革开放乃至民族复兴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不仅需要实干兴邦的行动,更需要严谨的思想基础。传统观念与思想流派的碰撞往往让人感到莫衷一是,缺乏思想引领的实践工作者,往往为贫乏的理论和杂乱无章的现实所困惑苦恼。因此,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需要深入提炼成坚实的理论体系。
《定力:中国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一书作者杨百寅教授和他的学生单许昌从文化理念的深层角度,对这些挑战进行探究,即当下如何走出迷茫,我们依靠何种“定力”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定前行。作者相信,唯有对影响中国当下主要的思想体系进行系统分析,吸取各种思想体系的精华,实现融会贯通,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思想及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影响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三种主导思想。
学术界对习惯与道德调节的探讨远远不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书从杨百寅教授提出的知识整体理论角度探讨思想观念体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及活性知识的互相转化和动态平衡,构成了人类知识螺旋增长的内核,其中,良知作为一种活性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力量。现实中,人们往往重视实践性的感性知识和逻辑性的理性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价值导向性的活性知识激发功能。不同知识增长模型构成不同的思想体系,人类正是依靠这些具有不同活力的思想观念,应对变化多端的现实中的各种挑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曾指出:“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了。”也就是说,许多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答案,隐含在人类认识的假设之中。活性知识及知识整体论的提出与完善,无疑为我们深入探析知识结构及其背后的逻辑基础打开了广阔的思想空间。
我认为,市场、政府及道德是经济调节的三个力量。道德力量是超越市场与政府的。市场调节是一只无形的手,政府调节是一只有形的手,道德调节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既没有市场,也没有政府,但依然存活下来了,而且一直在前进,是什么力量在调节?是道德力量。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习惯与道德调节的探讨远远不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可喜的是,以良知为核心的知识三元论为经济管理的三种调节方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当下种种迷茫,回应各种挑战
无论处于何种文化群体的人都要面临来自自然、社会和自身三个领域的挑战,因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种关系。同时,人类的观念与文化体系也是分为三个范畴,既有作为理性知识基本前提的信仰假定范畴,也有反映感性知识的行为意向范畴,同时也有活性的价值导向范畴。
作者指出,人类的行为受到现实、自由及理性三种力量的驱使,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生发迷茫。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是公正与发展,二者失衡会生发很多悲剧,因此作者建议,我们要运用“中庸之道”的智慧来防止各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做到守正、致和与随变;价值观应当是开放、包容和多元的,但主导的价值导向应当清晰和明确。在治理经济方面,应当综合运用道德、政府和市场这三种力量,忽视任何一种力量,经济发展都会遇到重大问题;在治理社会层面,也要综合运用德治、法治和政治这三种治理模式的精华,并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以实现动态平衡, 防止社会治理模式的僵化与失衡。
本书不仅分析角度新颖、内容丰富,而且在回顾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的命脉,汲取古今中西文化之精华。无论从实践需要还是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现在是到了三种文化融合的时候了,融合的文化体系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当下种种迷茫,回应各种挑战。我想这本书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引起更多的讨论,为民族复兴的大业贡献力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