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共产党人向来讲大公无私,正因为有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抛家舍业,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参加和领导革命斗争,才取得了无产阶级政权;正因为有着大公无私的精神,投身建设,献身改革,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大公无私,既是共产党人崇高政治信仰的体现,也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强国梦的根本要求。
然而,一段时间来,有一种与之不太协调的论调,认为当今社会不宜再提倡大公无私,大公无私精神过时了,甚至有的领导干部也这样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论调,有人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认为市场经济遵循的是物质利益原则,讲求付出与回报等值,一个人如果心中只有公而没有私,就背离了这一原则,是不识时务,也难以得到社会认同。
这种看法貌似有道理,但对于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谬论。因为这一观点与我们党一向奉行的宗旨是相违背的。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只要我们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就要把宗旨当作至高无上的行为准则,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入党为公还是为私,权力为公还是为私,是衡量党员党性强弱的尺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所指出的,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强调大公无私,还有一种说法,即作为共产党人就是一点个人私利都不能有。这种理解有失片面,党员也要生存和有幸福的生活,其合理合法的利益应当得到承认和保障。比如党员领导干部也应有合理合法的工资报酬,也应有合理合法的住房、医疗等保障。但是,不能在此之外获得任何不合理不合法的利益,尤其不能借助手中权力谋取私利。我们说的大公无私,主要是指在行使公权力的时候,做到公私分明,不能夹带私心私欲谋私利。
我们应当懂得“大公无私”一词的由来。春秋时,祁黄羊为晋国大夫,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南阳县令人选,他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后来晋平公让祁黄羊为朝廷推荐一名法官,他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二人任职后都很出色,受民爱戴。对此,孔子赞叹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祁黄羊可谓公矣。”“公”即大公无私。这里所说的大公无私,主要是相对于运用公权力过程而言的,并不涉及和否定个人应有的私利。只有这样来解释大公无私,才不歪曲其本意。那种认为只要讲大公无私,就认为应得利益也不能有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是让人难以做到的。
共产党人做到大公无私,就是要坚持党性,遵循宗旨,正确看待手中权力。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赋予我们权力,是因为相信我们的信仰、品德、才智和能力,让我们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如果利用权力谋私,就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也背离了自己的诺言,人民就会反对我们。这样,不仅共产党人最初的理想和愿景不能实现,也会使我们失去执政资格。做到大公无私,还要加强道德修养,要注重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政治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思想,“以百姓心为心”的观念,“邑有流亡愧俸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态度等,都是今天党的干部应当秉持的从政为官品德,而且还要尽力比前人做得更加自觉、更加彻底。只要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把公与私分清了,懂得了大公无私的含义,秉持大公无私的理念,就会更加自觉地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