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制度落实贵在拒绝随意变通
//www.workercn.cn2013-12-04来源:河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段时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目前已进入建章立制阶段。制度是治国的利器,正如打扫房间需要一把称手的笤帚,治理国家也需要一套有效的制度。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度由制度目标确定、制度设计和制度执行三要素组成,而就总体贡献率看,制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在整个活动中总共只占到20%,其余的80%都出自制度的执行环节。正所谓知易行难,一打纲领顶不过一次行动。

  但曾几何时,面对既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在部分人群中盛行着一种乡愿思想,就是以“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为口头禅,根据自身需求随意变通既成规定。孔子曾说:“乡愿,德之贼也。”指出这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这些人往往把任意变通制度精神作为头脑灵活,把为个体对象牟利称为人文关怀,把侥幸投机作为政治智慧,把突破底线作为胆识魄力。在运用制度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见个人不见集体、见利益不见法度、见机会不见原则、见庸俗的关系不见党的宗旨信仰的倾向。这种风气导致顶层设计的初衷很难与基础目标有效接轨,导致决策不能有效推进,形成各种所谓的政令梗阻,或被称为“政令堰塞湖”现象。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饱受诟病的“潜规则”一词就是这样滋生的。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制度执行者把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公权力,作为“私恩”在个别范围内私相授受,以个人受益损毁国家大义,最终导致制度的公信力和约束力受损。这种乡愿意识,直接导致整体制度执行大打折扣,它会深深伤害公权力对整个群体诉求的回应,深深伤害改革的号召力,严重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贻害深远。

  实践证明,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理政,正确的决策只有加上有效的执行才形成正能量。没有执行或者执行力,多好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放眼当今世界,无论是欧美诸强还是亚洲四小龙,他们的繁荣之旅,无不是依靠确立先进制度后的

  严刑峻法。纵观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纲纪废弛的时代皆为衰世,而纲纪整肃的王朝多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最典型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变法图强的思想已不是什么国之秘宝。但在一些诸侯国,新思想、新制度不能有效执行而积弊难返,最终难以摆脱被征服的命运。相反,那些能够把既定方针贯彻到底的君主则积善成德、国运昌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概莫能外。尤其突出的是秦国商鞅,由于他对既定制度采取了近于严苛的执行,最终奠定了秦王嬴政并吞六合统一天下的基础。

  回顾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和革命建设的伟大历程,也都是在确定了先进制度之后,把纪律严明作为攻坚克难的法宝。著名的延安整风、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包括当前中央倡导的“八项规定”和反对四风的正风肃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等等,都是彪炳史册的光辉案例。

  先秦道家经典《阴符经》谈治国之术有一句名言,叫“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说的是,天道的运行不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有私恩,但这种表面的无情却是对凡天下之物的最大爱护。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我们共产党人是民族的先锋队,我们运用科学的制度管理国家,是没有一点私利的。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讲的是天下为公,是为了给全体民众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与个别少数对象授受私恩。人民和历史把国家重器授予我们,我们唯有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着眼、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出发、从彰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水平出发、从体现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出发,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自觉抵制政令执行的“堰塞湖”,杜绝私恩意识,坚决抵制出自各种借口的政令变通,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伟大工程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而这种天下为公和杜绝私恩的意识,不仅是目前制度建设中应该突出强调的价值要素,更是关乎党心民心、关乎国运兴衰关键的精神取向,深刻的决定着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