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改革进入攻坚期,如果没有过硬的作风作保证,就不可能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如同抓训练必抓训风、抓演习必抓演风、开两会必讲会风一样,改革越深化,越需要好作风来蓄力。
良好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和精神动力。改革的前景光明而美好。然而,改革的过程往往是艰难和痛苦的。有的口头上拥护改革,心里却拒绝“改革从我开始”,一旦动了自己的“奶酪”,就会立马站到改革的对立面;有的不敢啃骨头,不愿碰棘手事,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还有的只想守住摊子,保住位子,当个“太平官”。能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改革合力、消除改革阻力,关键还是在干部作风。
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块难打的铁,只有作风过硬,才能玩得转、打得好。如果治不好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沉疴,热衷于迎来送往,奔波于文山会海,改革的举措如何落地?如果改不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痼疾,安于现状怕吃苦,铺张浪费乱挥霍,又怎能挑起改革的重担?
改革是除旧布新的事业。恩格斯曾经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者往往最勇敢、最富有进取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改革永远离不开这种勇毅和胆识。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理想者胜过利益者百倍。”晚清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会一败涂地?除了改革理念、外敌入侵等原因外,还有改革的领导者缺乏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缺少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作风好坏,事关改革事业的成败。作风虽然无形,但影响力无处不在。作风正,则百官皆守;作风差,则百弊皆生。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见识了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墙作黑板的抗大,看到朱德司令员与普通战士在一起打篮球的场面,就断定这支军队将具备战胜一切对手的“东方魔力”。相反,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就发出忠告:“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结果被不幸言中了。
当前,作风建设初见成效,改革风帆正待远飏。无论是改进作风还是推进改革,都须臾离不开逢山开路的闯劲、甩开膀子的干劲、抓铁有痕的韧劲、勇毅笃行的稳劲。这股劲,就是好作风的具体表现,也应成为改革者永远的精神气质和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