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如何抓好落实深化改革“元年”
王晓樱 魏月蘅 夏静 涂玉国 李陈续 张哲浩//www.workercn.cn2014-03-0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记者:海口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有什么好的经验?

  倪强代表:一是注重顶层设计。2012年9月海口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决定》,随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目标是要使海口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审批环节最省、审批时限最短、审批流程最优的城市之一。

  二是明确标杆导向。我们以前段时期全国13个行政审批改革领先城市作为追赶目标,全面进行学习、调研,并且进行动态跟踪、定量分析,通过对照检查推动我们自身的改革。

  三是全面实施“三集中、两到位”。即:审批服务事项向部门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审批权限向一名分管领导集中,审批人员向市政府服务中心集中;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府服务中心到位,审批权限向分管领导、首席代表、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实现公开透明的“一站式”审批,防止了“体外循环、多头受理”。(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推行政审批改革 建服务型政府

  ——访湖北省襄阳市市长别必雄代表

  “转变政府职能后,各级领导干部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环境营造、服务市场主体中去,发展环境显著提升,推动了襄阳经济快速发展。”湖北省襄阳市市长别必雄代表说。

  记者:近年来,襄阳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原因何在?

  别必雄代表:去年襄阳地区生产总值达2814.02亿元,同比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这都得益于襄阳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上进行的有益探索。

  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襄阳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行政干预,重点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激发企业活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记者:襄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别必雄代表:秉承着“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的宗旨,襄阳先后进行了5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并联审批、联合图审和联合验收、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办法,将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类事项减少至145项。

  为转变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从去年6月开始开展了“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通过“医院院长当一次患者”“公安局长当一天派出所所长”等系列体验活动,让各级领导干部角色互换、体验服务对象的困难,牢固树立了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的意识。半年来,为服务对象解决具体问题3610多个,修改群众办事不方便的规程490多条。(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涂玉国)

  探索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

  ——访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

  “只有改革走在最前沿,发展才能走在最前列。”谈起改革的话题,安徽省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代表满怀激情。

  记者:如何把握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

  宋国权代表:铜陵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全面开展了社区直选和“海选”试点,完成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港航地方海事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针对城市建设中复杂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成立市土地管理委员会,组建新建投公司、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理顺了投融资、招投标和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停建政务新区,腾出资金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改善民生。

  探索地方特色的改革发展,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把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研究透、方向把握准,保持定力、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切实改出特质,创出特色,取得实效。必须坚持谋定后动、敢于担当,对于看准的事情、定下的改革,要敢于打硬仗、涉险滩,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锲而不舍地抓好工作落实。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一项改革都要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蹄疾而步稳”,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必须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地方实际,顺应群众意愿,就要坚定不移推动改革“朝前走”。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已经明确,如何结合实际扎实推进?

  宋国权代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科学推进、勇于担当,又要着眼全局、服从大局,要切实加强领导,构建科学完备、严密规范的责任体系,勇于破除局部利益、个人利益的“深水区”。必须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抓好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先顺序、主攻重点,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应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勇于创新,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把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本报记者 李陈续)

  用改革之手拆除城乡壁垒

  ——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代表

  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我们几年前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率先探索打破城乡壁垒,取得了实效。”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代表说。

  记者:在破解“三农”问题上,杨凌示范区有哪些探索?

  郭社荣代表:从2012年开始,杨凌示范区对全区各类民生政策进行了调查摸底,逐条梳理出涉及城乡居民不一致的22项民生政策,实现了城乡政策执行标准一致。我们在统筹城乡政策过程中,立足“三度”增减,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一是增加“宽度”。比如,统一调整全区中小学师生比例,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受一样的教育资源。二是提升“高度”。比如,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原先的一级医院农村居民报销75%、城市居民报销85%,统一提高到90%,使城乡居民享受的政策补助同步提高。三是缩减“长度”。就是确保时效,把原先农村居民低保补助一季度发放一次,改为和城市居民一样一月发放一次。

  记者:您怎么看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郭社荣代表:城乡一体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硬保障。反过来,农业现代化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从2008年开始,我们累计投资20多亿元,基本建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基础上,我们按照“现代农业、田园农庄、职业农民”融合发展的思路,试点建设“田园农庄”,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培育职业农民。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2000元,增速连续七年保持陕西省前列。对进城镇的农民,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完善城镇功能,发展二三产业,解决好就业问题。(本报记者 张哲浩)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