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www.workercn.cn2014-03-19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习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综合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培育国家维护公共秩序、推进制度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治理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

  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不应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以一种凌驾于所有社会经济主体之上的姿态直接介入社会经济生活,对微观主体进行“无微不至”的渗透和控制。相反,政府干预的范围应与自身的能力相适应,干预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和注重实效,并且兼顾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公益。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要当“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只有引入更加广泛的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伙伴关系”,实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使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目标得到有效实施。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大文章需要紧紧把住四个关键环节: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协调治理主体、规范治理过程、培育治理能力。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现代国家治理要建立在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之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是国家制度体系的现代化。从中国的现实国情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经济体系。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五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六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总之,深化改革与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挥制度体系的综合治理功能。

  协调治理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传统一元治理模式,走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并存的现代治理模式。包括政府、公私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主体,都是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任何单一的治理主体都无法完全承担起治理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的重任,需要综合利用三大治理主体、三种治理手段,使之形成一种功能互补、相互配合的关系,形成“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正和博弈效应。例如在环境治理领域,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并严格有效执法;同时,可以引入资源环境的产权和价格机制,使企业在成本收益的权衡下自觉约束自身的排污行为;此外,还需要社会公益性的环保组织对环境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规范治理过程。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规范治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变成出笼的猛虎,不仅会滋生腐败,而且会导致公共决策失误、治理失败,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需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和透明性政府。规范治理过程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进法治建设,使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个治理主体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自身的行为,建立法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培育治理能力。在当代中国,国家至少要具备四种治理能力:维护公共秩序的能力、推进制度改革的能力、促进发展的能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稳定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培育有效的公共秩序治理能力尤其重要。国家要努力实现政治秩序稳定、经济秩序平稳、社会秩序和谐。改革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最省钱、最节约的推动发展的途径,也是构筑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基础。国家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才能为中国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改革红利”,并通过改革创新来化解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摩擦。促进发展不只局限于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国家必须综合协调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维度,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维系国家治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

  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增进型政府治理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一方面肯定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应当更加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政府的职责作出清晰界定,即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与市场并不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而是具有一种互惠共生、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政府尤其要发挥扶持市场发展、增进市场高效配置资源功能的作用,从而建立一种市场增进型政府治理机制。

  其次,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改革社会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社会成员逐步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行动空间,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和封闭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化加速,多元开放的社会结构也在形成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了市场化的需要,标志着整个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转型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社会体制改革与创新,培育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形成利益整合型社会。

  最后,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生态文明治理机制。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更加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他们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却带来较为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可能演化为重大公共安全危机,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效解决这一矛盾,回应社会诉求的必要途径就是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综合力量,建立一套有效的生态文明治理机制。

  (执笔:张慧君)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