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中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能有今天这样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说到底靠的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离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只有继续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经过30多年不断改革,我国改革已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谓攻坚期,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需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就像战场上要攻克最后的坚固堡垒,必须一鼓作气,不可退缩,不可迟疑,不可松劲,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不仅不能突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所谓深水区,就是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阻力会越来越大,必须迈稳步伐,否则难以达到胜利的彼岸。还要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进程中还不断产生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需要解决的问题错综复杂。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力度和深度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重要体现,也是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总书记这段话,把抓落实的重要性讲得很透彻、很到位。我们要把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
第一,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我们要树立进取意识,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我们要树立机遇意识,加强底线思维,科学判断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争取战略主动,坚定不移地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我们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全会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各项举措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第二,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30多年来,我们党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方向性错误。因此,在改革的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有的人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不叫改革开放。这是对改革开放的曲解。我们必须懂得,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不是为了赢得某些人的“掌声”,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诉求,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第三,牢牢把握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从改革的远期目标和总目标来看,我们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改革的近期目标和现实境况来看,我们面临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的情况。面对这种形势,缺乏解放思想的胆识,缺少推进改革的勇气,就容易原地打转,驻足不前,贻误改革良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这“四个只要”,同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是衡量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尤其要有自我革新的胸怀,勇于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敢于革除体制上的顽瘴痼疾。同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改革总目标迈进。
第四,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向和主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通过改革,既要使各方面体制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同推进,又要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坚持和运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还要求我们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制度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改革合力。
第五,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人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否则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但并不是说等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无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通过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订改革举措。只要我们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胜利。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善于把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系作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13”上的开题演讲,本文有删节,全文请看《理论视野》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