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面准确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加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展开,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形成了一个既系统完整又开放包容的科学体系。
关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学懂弄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客观规律,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他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历史逻辑、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系统阐释,生动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图富强的壮志豪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得到13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一致拥护,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高昂旋律、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他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牢牢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和领导权;该改的要坚决改,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
关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他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更加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进一步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其他有关方面主题进行了深刻系统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文献。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不仅这样要求全党,也躬身力行,为全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表率。他的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学习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的创新产物,是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实际进行全面把握和实事求是分析的科学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普遍概括,是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反复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正确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矛盾分析方法,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他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辩证法的范例。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妥善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他关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重视市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是共产党人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他以唯物史观的远见卓识,科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站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基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总趋势的准确把握,十分明确地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他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出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运用到指导改革开放的实际工作中去。他告诫全党,必须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他大力倡导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求真务实,领导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党在转变作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引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指明了正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学术立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始终怀着赤子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真诚地为人民群众搞科研,为人民群众做学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是要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明白,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同样,对党负责也就是对人民负责,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也就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把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与为人民做学问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理论上是非常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是要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属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具体研究工作中;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要积极主动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要善于以精深的学理为基础,深入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正确引领社会思潮,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进行斗争。
四是要始终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既要立足当代又要立足国情,既要深入生活又要深入群众,既要了解历史又要了解现实,既要认识中国又要认识世界。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从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营养,获取发展源泉和动力。
五是要始终坚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要坚决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尊重学术自由和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大量成长。要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话语体系、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以及科研组织管理创新,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