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梁妍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崭新的实践和理论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其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主要是确立和制定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及部署这一党建主题,也就是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一根本问题,并以此指导新时期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目标,从提出到深化,再到进一步完善
党的建设的目标,是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在一定时期的集中表述和反映,是党的建设的旗帜,它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规定着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制约着党的作用的发挥。因而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首要和根本问题。
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以后,应该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我们党在反思前人教训的基础上,提醒全党思考:是把党继续建设成为搞阶级斗争的党,还是建设成为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对此,我们党鲜明地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核心。”这是关于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的第一次表述。十四大党章将其载入,规定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这一表述从根本上完成了党建目标上的拨乱反正。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既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不变,又坚持实现先进性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必须随环境和任务的改变而改变。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坚持的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本性和历史使命,而不是过去的某些具体做法。党的先锋队性质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党的性质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党坚持把党的先进性与党的基本路线紧密结合在一起,初步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放眼世界,一些大党老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出现了解体、下台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党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角度,来思考执政党的特点及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据此提出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促使全党思考:革命党与执政党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在党的建设上又呈现出哪些鲜明特征?
第一,党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推翻旧政权,变为治国理政,要求执政党必须努力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而不是战争的规律。第二,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强调“斗争的工具”,变为“整合的工具”,要求执政党必须具有构建和谐社会、民主协商、引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能力。第三,党的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一元化”的领导体制与方式,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第四,党的自身建设发生了变化,从过度集权,到注重发展党内民主。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深化执政党的特点及其自身建设的规律。
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系统总结党执政60年来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和前进方向。这一命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全面认识和自觉把握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达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推进党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这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容,标志着党的建设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在系统总结上述提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目标。在这一目标中,首次概括出“三型”党建内涵,这是成为领导核心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且始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具有引导力和感召力,才能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建设目标从初步提出,到不断深化,再到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科学管党、科学治党的新觉醒,它必将指引我们党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规划党的建设的部署。
与新时期党建目标相协调的党建总体部署的完善
党的建设部署——党建目标实现的方式与步骤,既是目标落实的措施,也是目标制约与规划的结果。党建目标初步提出,部署也在探索之中;目标不断拓展深化,部署也就随之展开并系统化。
党的十三大首次要求全党:“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这就提出了制度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的论断。
从十四大到十五大,党在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制定了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的具体部署,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党建布局。党的十六大,结合实践的发展,提出“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的论断,并初步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命题。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的论断,并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总结上述一系列布局的基础上,首次概括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和完善了这一部署,在主线中不仅继续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而且增加了纯洁性建设。至此,形成了与新时期党建目标相协调的党建总体部署。
这一较为系统和全面的部署,第一,突出了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执政党的最大特点,就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由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党的建设的重心要从过去提高夺取政权的能力,转向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上来。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然而处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执政党,更有其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因为,党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极其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由这一“主线”来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抓住了“牛鼻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二,明确概括出党的建设五大内容,其中鲜明地把制度建设与其他建设并列,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中单列出来。腐败问题,既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是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的严重问题。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在于建立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不仅关系到民心向背,而且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
不断深化与落实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与部署
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与部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理论上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在这一探索、深化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是执政党建设目标部署创立的源泉,也是今后进一步发展、落实的动力。
第一,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确立和制定党建目标部署。党的建设从来都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都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党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党的建设理论不断创新的源泉与动力。因此,确立和制定党建目标部署,只能从实际出发,从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和正在做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从已有的原则出发,更不能拿本本去制约发展了的实际,而要用实际去检验本本。
第二,以改革创新精神确立和制定党建目标部署。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建目标部署的探索创立。一个政党,要永葆生机活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首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努力创造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方能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实际。这种改革创新的精神,就是既要继承前人基本理论中的精髓和实质,又要丰富和发展基本理论的具体内涵;既要继承我们自己以往创造的一些好传统、好作风,又要革除一切不适应现实需要的理念、体制与方式。总之,不断更新和完善党建目标部署中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理念,创造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观念,必将为党建目标部署注入新鲜内容。
第三,借鉴世界上一切政党建设的经验,确立和制定党建目标部署。照搬照抄、全盘拿来,固然不可取;但自我封闭、一概拒绝,把自己局限在狭窄的空间和视野之内,同样也不可取。特别是当代,世界各国经济紧密相连,各国政党都在针对世界经济变化所引起的本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出政党现代化、政党改革等口号,实施政党各个方面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鉴。政党具有的共同要素、执政党执掌政权的共同对象,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有其共性、相同的一面,都有其可学习、借鉴、利用的一面。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党理论,都是在各种力量的较量中、对比中、竞争中,既斗争又合作、既排斥又吸收中创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创新党的建设的目标,创新党的建设的部署,除了大胆地实践、大胆地探索外,还必须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充分利用、借鉴世界上一切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便少走弯路。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