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深入开展“四个认同”教育 筑牢新疆长治久安根基
//www.workercn.cn2014-07-18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而“四个认同”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前提

   祖国是民族的母体。祖国兴,则民族兴;祖国亡,则民族亡。我们的伟大祖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以璀璨的文化、秀丽的河山、独特的文明、众多的英才著称于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像热爱自己母亲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这就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我国各族人民不仅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而且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各族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分裂祖国、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我们的祖国在近代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国各族人民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矗立在祖国首都北京心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不朽丰碑。

   我国各族人民在伟大实践中,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国家的统一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在祖国大家庭中得以生存发展,走向繁荣兴旺。我们要深入开展正确的祖国观教育,使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们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强化对祖国的认同,满怀信心地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洪流。

   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是由中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我国各族人民经历了千百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血浓于水的关系。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作出了重要贡献。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各民族的共同追求和依归,深深感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合则俱荣,分则俱损”。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什么时候团结一致,什么时候就众志成城、兴旺发达;什么时候不团结,什么时候就一盘散沙、任人欺凌。民族团结是我国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几十个民族在天山南北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共建家园,谱写了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光辉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政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前所未有,正是这种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回顾新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历程,事实充分说明,没有稳定团结的局面,不仅新疆改革发展难以正常推进,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要受到影响。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深入开展正确的民族观教育,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挫败一切分裂破坏的图谋,把新疆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维护好,实现新疆的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忠爱国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特别是爱国主义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正是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化,陶冶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天,无论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方面的思想价值,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时代新风,使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道路决定命运。民族复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关键在于道路的正确选择。当历史的脚步进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和发展,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外扩张,古老的中国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在100年间里,中国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政治力量,纷纷提出各式各样的救国方案,并付诸施行。然而,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一些国家改旗易帜,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陷入发展陷阱;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弊端。我们党坚持从国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道路,经受了国内复杂局势的考验,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历史作出了明确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伟大祖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也要由56个民族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承载着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是56个民族共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才会富强,民族才会振兴,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新疆才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