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治国理政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
崔文佳//www.workercn.cn2014-10-17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我们就能温故知新、彰往察来。办好中国的事,就得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有用借鉴和启示。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既有河清海晏的时和岁丰,也有波涛汹涌的兵戈扰攘,起承转合间书写出了一部治国理政的参考宝典。同时,历史又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也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厚黑学;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权谋术。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会贯通,化为己用,我们就能温故知新、彰往察来。

  历史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理想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大同”、“小康”等理想愿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价值观念,“礼治”、“德治”、“贤治”等治理方法,构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在民族命运的十字路口,这份血脉里和骨子里的“惯性”往往指引着前进方向,校正着制度选择。上个世纪,民族命运的接力棒交到共产党人手上,中华民族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徐徐铺开。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不曾脱离自己的历史文化来搞建设、谋发展。事实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就得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有用借鉴和启示。

  当今和未来中国的改革发展,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再提升。而不断回望历史上的治理智慧,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今天问题的钥匙。比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说的是政得其民,我们党历来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清扫四风效果初显,攻坚克难要继续践行群众路线、深化作风建设。比如,“奉法者强则国强”说的是依法治国,法律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全面建设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比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说的是官员价值,如何让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再如,“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说的是忧患意识,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不会一劳永逸,从严治党、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智慧的营养永远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披尽黄沙始到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中华文化保持自信。几千年治国理政的丰厚资源,是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我们在这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这份土生土长的中国方案让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底气十足。同时,我们强调要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并不是要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相反要拿出海纳百川的姿态,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坚守高度的文化自信,让舶来品换上“中国芯”,就能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守护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面向未来,中国历史文化这个根基丢不得,其中的传家宝更丢不得。秉持一颗公心、怀着一片赤忱,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按历史规律办事,治国理政就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