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了专题部署,前不久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切实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努力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开发攻坚战。
经过30多年努力,我省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扎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对于福建坚持“三个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在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但沿海与山区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一个突出问题。福建要在2018年前后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在2020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主要在山区,在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这是福建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扶贫攻坚,突破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多处于内陆山区,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屏障,属于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但产业结构落后单一,农业面源污染较重,粗放型加工业对资源环境破坏较大;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滞后,农村生活污染严重。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把贫困地区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创建绿色村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宜居环境建设等活动,实施“四绿”工程、“点线面”攻坚计划,农村和城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探索形成一条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美丽福建”建设新路子。更加有效地推进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依然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扶贫开发工作是最有效的群众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省党员干部坚持“四下基层”,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做了大量实事好事,普遍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要把扶贫开发作为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和根本宗旨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不断取得扶贫开发新成效。
由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我省贫困地区仍然存在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历史欠账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必须着力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就是增强“造血”功能,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目前,我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较低,基本以传统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产业链条不完善。我们要坚持走产业支撑的开发式扶贫路子,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入实施产业提升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先进制造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先导和保障作用。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尽管有了较大改善,但标准还不高,体系还不完整,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成为长期制约这些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要坚持向面上覆盖、向基层延伸,重点推进国省干道和乡村公路改造、水利设施和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三网合一”改造、农村用电和沼气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建设,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增强发展支撑能力。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我省坚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统一,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均等化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农合、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等制度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现有财力保障不足,社会保障标准依然较低,一些群众因灾、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必须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重点加快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全覆盖、均等化的要求,提高新农合以及农村低保、社保、临时救助的保障标准,不断筑牢保民生的“安全网”。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我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仍然滞后,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影响了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要把教育扶贫摆在扶贫开发的突出位置,推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对贫困家庭助学力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平等接受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比例,增加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支持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带动脱贫致富。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关键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前提。把贫困地区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加尊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更加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生态文化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气。
把改革创新作为内在动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来突破。要围绕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扶贫攻坚的不竭动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眼光把握新机遇,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措施赢得新成效。要积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共建产业园区的山海协作机制,巩固经济发达县(市、区)对口帮扶扶贫开发重点县制度,落实省直部门挂钩扶持制度,完善生态补偿、干部人才工作和贫困县考核等机制,努力为扶贫开发提供持久动力和内在活力。
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一方面,要把扶贫开发融入全局工作,在全局中把握、谋划和推动。当前,要重点把扶贫开发工作融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中同步发展,融入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程,融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过程,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着力处理好扶贫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更加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把作风建设作为重要保障。要针对问题、围绕项目、强化责任狠抓落实,把扶贫开发任务分解下去,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继续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保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要大力弘扬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时倡导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马上就办”“四下基层”等精神和作风,开阔胸襟,拓展思路,积极作为,持之以恒,最终摆脱贫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执笔:陈祥健 王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