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探索期货市场创新发展之路
——写在大商所木材纤维板和胶合板期货上市之际
许志峰//www.workercn.cn2013-12-13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大厅。资料图片

  3月,作为国内首个煤炭期货品种,焦煤期货在大商所上市;

  10月,作为全球战略性大宗商品,铁矿石期货在大商所上市;

  11月,作为国内首个畜牧类鲜活农产品,鸡蛋期货在大商所上市;

  12月,木材纤维板、胶合板期货联袂在大商所挂牌……

  2013年是中国期货市场稳步健康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品种创新步伐迈得最快的一年。一年来,国内有9个期货新品种上市交易,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5个,使大商所在“两个转变”道路上步入新境界。大商所市场规模也创历史新高。今年前11个月,大商所期货成交量6.46亿手、成交额43.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9 %和46.64%。交易所还收获了今年英国《期货期权世界》杂志授予的2012年度“中国最佳期货交易所”称号。而在1993年大商所开业时,当年期货交易量仅为14.92万手,成交金额21.08万元。

  与品种上市和市场规模增长齐头并进,大连期货市场对产业及实体经济作用的日益增强,其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依托大连期货市场,“大连价格”叫响市场,国内相关产业企业有了价格“风向标”和经营“避风港”,农民种地卖粮配上了“望远镜”,区域经济发展增添了重要 “引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动力澎湃。

  从偏于东北一隅的农产品交易所,发展成为全国性及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应影响力的综合性交易所,“奥秘”在于立足实体经济实际、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品种、制度和市场服务创新。

  品种创新

  推动“两个转变”,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相关品种的开发是搭建产业和实体经济服务平台的第一步,品种体系的完善性、市场影响力等因素决定了市场服务能力及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中的地位。正是基于这一认识,20年来大商所不断推进期货品种创新、拓展市场服务领域,使市场发展和服务之路越走越宽。

  1993年至2006年,大商所一直在围绕农产品期货做文章,佳绩不断。2000年以后其农产品成交量最高曾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6%。

  2007年初,大商所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的目标,和实现由农产品交易所向综合性交易所、由区域性市场向全国性乃至国际化市场转变的“两个转变”发展思路,大商所也由此步入了快速稳步发展的新通道。

  当年7月31日,大商所上市了首个工业品期货品种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迈出了向综合性交易所转变的第一步。同年10月29日,大商所上市了国内惟一的全进口品种棕榈油期货合约,迈出了品种国际化的第一步。

  随后,大商所品种创新步伐加快。2011年4月15日,上市了全球首个焦炭期货品种,将市场产业服务拓展到能源领域,并于今年上市焦煤期货和铁矿石,完善了煤焦钢品种链;刚刚上市的鸡蛋和木材类期货则填补了国内畜牧类鲜活农产品和林木产品领域的空白。

  目前的大商所,已形成包括玉米、黄大豆1号、聚氯乙烯等14个期货品种在内,涉及粮食、油脂、化工、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品种体系,产业服务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而今,大商所聚丙烯品种又已立项,棉纱线、玉米淀粉、淀粉糖等农产品及石油液化气、化肥等能源化工品种也在积极研究推进中,期权和指数研发进展顺利,为未来市场加快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制度创新

  夯实市场基础,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制度创新与完善,是期货市场跨越发展的根本,也是市场风险防范的基础。成立以来,大商所坚持“三公”原则,从国情、市情出发不断创新完善规则制度,以制度强化监管、防控风险,以制度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完善提升市场效率。

  国内期货市场发展之初,由于法制和信用环境的差异,从国外“拿来”的期货市场风控制度并不适合国内市场。为保证市场公平、高效运转,大商所不断探索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风控制度,其中许多制度的创新走在行业前面。如1996年大商所在当时国内10多家交易所中首推客户交易账户一户一码制度,防范期货公司混码交易对客户权益的侵犯。

  提升市场效率是大商所制度创新完善工作的另一面。大商所密切跟踪产业和现货市场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和现货市场变化及时创新完善合约和制度,更好服务产业。从1993年在国内率先采用敞开交割,到2004年为适应豆粕、玉米现货经营模式的变化,推出厂库交割、散粮交割,再到2007年适应工业品种特点推出推荐品牌制度,2011年开展大宗干散货交割,交易所无不紧密围绕现货市场实际和期货市场运作规律。

  豆粕合约和相关制度的变迁是大商所合约制度创新完善的一个缩影。2000年豆粕期货上市初期,市场流动性较差,当年双边日均交易量不足7000手。大商所采取一系列举措(如在国内期货市场具有开创意义的厂库交割等),2007年豆粕期货全年成交1.3亿手,豆粕期货由此成为国内期货市场上的明星。

  大宗干散货交割管理制度设计是另一个体现大商所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的例子。大宗干散货散装散运、露天堆放,容易发生掺混和质量内外不均现象。大商所在焦煤品种推出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交割库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规定由第三方质检机构抽样留样,出库后设置质量争议期,建立台账抽查制度等,为其后国内大宗干散货交割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大商所合约和规则制度创新完善工作持续深入地推进着: 2012年顺应现货市场变化,相继修改完善了棕榈油、黄大豆1号等合约及相关交割细则;2013年发布套利交易管理办法,对套利交易全面进行鼓励和规范。目前,交易所又在紧锣密鼓地推动“三步交割法”、“仓单串换”、“延伸交割”、“指定品牌交割”等制度。

  “始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以开发新产品、建设新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新领域拓展,不断创新制度安排,另一手抓已上市合约的维护运行,两手并重,提升市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今年6月份于宁波举行的塑料产业大会上,大商所负责人这般阐述市场建设发展思路,这也是大商所制度创新与完善工作的最佳总结和注解。

  发挥功能

  满足产业需求,助力实体经济

  作为现代市场体系的前沿,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自成立以来,大商所以服务产业和实体经济为核心,促进市场功能发挥,积极探索服务新路。

  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培育发展过程中,大商所一直在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2005年,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大商所与东北的地方政府和机构合作,开展以“免费培训农民、送信息下乡、开展期货订单试点”为主要内容的“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过去,大豆、玉米价格由销区传到产区需要一周以上,现在东北一些农民当天就能通过手机短信或互联网了解到大豆和玉米期货行情。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着农产品期货,参考期货价格和参与期货避险已成为企业经营常态。如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大批相关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交易转移了风险。据统计,仅2008年10月份,参与期货避险的前20名大豆经营企业,其期货市场盈利额达到10.41亿元。

  在工业品种培育过程中,2007年大商所推出了“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通过知识培训、专家驻厂辅导等方式,引导传统的石化等工业企业合理利用期货市场。目前,塑料等期货品种功能发挥明显,开始成为企业经营的“指南针”和“避风港”。

  煤焦品种上市后的迅速活跃也为煤焦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价格参考和避险平台。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在煤焦价格下跌过程中,旭阳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煤焦经营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卖出保值,规避了库存现货价格下跌风险。

  在20年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大连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两大功能日益明显,通过品种上市覆盖和交易所服务推动,市场在农产品、能源、化工、矿产等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区域带动

  期货龙头高昂,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

  一个区域的经济腾飞往往伴随着一个金融中心的崛起。打开中国经济版图,可以清晰看出大商所的区位优势。大商所地处中国两大战略性经济发展圈——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环渤海经济圈交叉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南与山东半岛隔海呼应,背依东北地区,辐射广阔华北腹地。这一区位优势和作为东北与华北地区唯一的金融市场龙头,使大连期货市场能够发挥优势,促进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在重要的区域经济规划中,大商所都被赋予了重要角色。大商所也不负众望,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强大的“助推器”。20年来,通过信息传播和地区市场主体期货参与的便利性,在促进地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引导生产结构调整,推动粮食主产区与销区及国际市场对接方面,大商所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农产品、化工及能源矿产品种上市交易,大商所成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更多期货品种上市交易和亚洲期货交易中心的建设,大商所对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及全国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将更有力。

  谈及未来,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刘兴强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其中,作为现代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期货市场不可或缺。大商所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着力加快品种和交易工具创新,推动多层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并按照市场化的方向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早日把大商所建成亚洲及全球重要期货交易中心,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现在,刘兴强和交易所的同仁们有一个期货梦想,那就是:到2020年,上市期货品种达30个,年成交量达20亿手,日均市场资金突破1500亿元,实现交易品种、交易规模、市场资金规模三个“双倍增”,基本建成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并早日实现“国际一流衍生品交易所,成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风险管理和定价中心”的目标。届时,大连期货市场也必将在现代市场体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定价中发出更大的“中国好声音”。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